欧宝combo
你的位置:欧宝combo > 产品展示 >
处世奇书《呻吟语》全集·上:原文 译文
发布日期:2024-11-04 17:00    点击次数:55

图片

明代吕坤的《呻吟语》是一部为人处世的奇书,内容包含广泛,分析透彻,是众多后世名人拜读的经典之作。

吕坤(1536年10月24日—1618年7月24日),字叔简,一字心吾、新吾,自号抱独居士,明代归德府宁陵(今河南商丘宁陵县)吕大庄人,原籍宁陵县何庄。明朝文学家、思想家,吕坤刚正不阿,为政清廉,他与沈鲤、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“三大贤”。主要作品有《实政录》、《夜气铭》、《招良心诗》等,除《呻吟语》《实政录》外,还有《去伪斋集》等十余种,内容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刑法、军事、水利、教育、音韵、医学等各个方面。

原序

【原文】

呻吟,病声也。呻吟语,病时语也。病中疾痛,惟病者知,难与他人道,亦惟病时觉,既愈,旋复忘也。

【译文】

呻吟,是因为身体难受而发出的痛苦的声音。呻吟语,是在生病痛苦时所说的话。生病时的痛苦,只有生病的人才体会得到,很难跟别的人说明白;而且这种痛苦也只有在生病时才能体会到,等身体痊愈了,很快就忘了,

【原文】

予小子生而昏弱善病,病时呻吟,辄志所苦以自恨日慎疾,无复病。已而弗慎又复病,辄又志之。盖世病备经,不可胜志。一病数经,竟不能惩。语曰:三折肱成良医。予乃九折臂矣!沉痼年年,呻吟犹昨。嗟!多病无完身,久病无完气。予奄奄视息而人也哉!

【译文】

我这个人从小就体弱多病,在生病时痛苦的时候经常呻吟,于是就记录下来当时的痛苦,并告诫自己:“以后一定要小心注意身体,避免再生病。”然而不久就会因为自己不注意,又生病了,于是就再把生病的痛苦记录下来。大概因为生病经历得多了,不能全部都记下来。同一种病患了好几次了,竟然还不知道警戒。古语说:折肱成良医。”我可算得上是多次折臂了啊!疾病年年都在反复发作,呻吟声好像在昨天。唉!因为病的次数多而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,因为病的时间长而没有充沛的精力,我这样奄奄一息地活着都不像个人的样子啦!

【原文】

三十年来,所志《呻吟语》,凡若干卷,携以自药。司农大夫刘景泽,摄心缮性,平生无所呻吟,予甚爱之。顷共事雁门,各谈所苦。予出《呻吟语》视景泽,景泽曰:“吾亦有所呻吟,而未之志也。吾人之病,大都相同。子既志之矣,盍以公人?盖三益焉:医病者见子呻吟,起将死病;同病者见子呻吟,医各有病;未病者见子呻吟,谨未然病。是子以一身示惩于天下,而所寿者众也。既子不愈,能以愈人,不既多乎?”余然曰:“病语狂,又以其狂者惑人闻听,可乎?”因择其狂而未甚者存之。呜呼!使予视息苟存,当求三年艾。健此余生,何敢以自弃?景泽,景泽,其尚医予也夫!

万历癸已三月,抱独居士宁陵吕坤书

【译文】

三十年以来,我所记录下的《呻吟语》共有若干卷,平时携带在身边,用来治疗自己的疾病。司农大夫刘景泽平时注重修身养性,所以生平很少受到病痛的折磨,在这一点上我非常羡慕他。不久前,我们一起在雁门共事,各自都谈了自己的苦恼。我把《呻吟语》拿出来给景泽看,景泽说:“我也有因为受到病痛的折磨而呻吟的时候,只是没有记录下来罢了。其实我们这些人的病症大都是一样的。你既然记下来了,为什么不公之于众呢?这样做有三个好处:给人治病的人见了你的《呻吟语》能够让患重病的人起死回生;和你患相同病症的人见了你的《呻吟语》,可以根据不同的疾病对症下药;没病的人见了你的《呻吟语》,可以防患于未然。这样可以用你一个人的病痛经历去警示全天下的人,因此能够健康长寿的人就会更多了。即便你的病不能痊愈,却能够治愈别人,这不是更值得称赞的事吗?”听完景泽的话,我很惊慌地说:“这些都是我生病时说的一些狂妄的话,如果再用这些狂语去混淆视听,这样做能行吗?”于是我就从中选择了一些还不太狂妄的言论保留下来。天哪!如果我能再活三年就好了。那样可以让自己健康地度过余生,怎么敢因为疾病缠身就自暴自弃呢?景泽啊景泽,你大概就是那个善于治疗我疾病的人吧!

《性命章》

【原文】

人之念头与气血同为消长。四十以前是个进心,识见未定而敢于有为。四十以后是个定心,识见既定而事有酌量。六十以后是个退心,见识虽真而精力不振。未必人人皆此,而引其大凡也。

【译文】人的见识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。四十岁以前进取心强,但认识尚未成熟,因此敢作敢为。四十岁以后思想定型,思维稳定,遇事总要斟酌再行。六十岁以后思想消极保守,虽然认识深刻周详,但是却心有余而力不足。当然并非每个人的状况都如此,但就一般的情形来说都是这样。

【原文】

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,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,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。

【译文】

就一个人的天资来说,深沉庄重是第一等禀赋,坦诚豪爽,光明磊落是第二等禀赋,聪明睿颖,智识过人是第三等禀赋。

【原文】

凡人光明博大,深厚含蓄是天地之气,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,宽纵任物是长夏之气,严凝敛约、喜刑好杀是秋之气,沉藏固啬是冬之气,暴怒是震雷之气,狂肆是疾风之气,错惑是霾雾之气,隐恨留连是积阴之气,从容温润是和风甘雨之气,聪明洞达是青天朗月之气,有所钟者,必有所似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用四时之气候来比拟人,光明博大,胸襟磊落,浑厚含蓄则是天地之气,温煦和平是阳春之气;纵欲任性是长夏之气;严厉凝重、苛刻束敛,喜好刑罚和杀戮是秋之气;深藏不露是冬之气;暴怒是雷震之气;轻狂恣肆是疾风之气;从容温雅是和风甘雨之气;聪颖豁达是青天朗月之气。(一品句子)如果注重个人的性情和气质,必然有所相似之处。

【原文】

蜗藏于壳,烈日经年而不枯,必有所以不枯者也。此之谓以神用先天造物命脉处。

【译文】

蜗牛的肉躯藏匿在壳中,终年遭受烈日的暴晒但没有干枯而死亡,此间必定有晒不干的道理。这就是大自然创造万物的神奇之处。

【原文】

兰以火而香,亦以火而灭;膏以火而明,亦以火而竭;炮以火而声,亦以火而泄。阴者,所以存也;阳者,所以亡也。岂独声色,气味然哉?世知郁者之为足,是谓万年之烛。

【译文】

因为有火的燃烧,兰草才散发出香味,同时因火将其燃尽而消亡;膏油也是用火点燃才大放光明,也因为火将其燃尽而枯竭;火炮因火的点燃才发出声音,也因火将其泻泄殆尽。因此,保持静止状态就能存留下去,而处于运动状态则会消亡。难道只是声音、色彩、气味是这样的吗?如果世人都知道因充裕而心满意足,这就真可以称得上是万年不灭的蜡烛。

【原文】

命本在天。君子之命在我,小人之命亦在我。君子以义处命,不以其道得之不处,命不足道也;小人以欲犯命,不可得而必欲得之,命不肯受也。但君子谓命在我,得天命之本然;小人谓命在我,幸气数之或然。是以君子之心常泰,小人之心常劳。

【译文】

命运的根本在于上天。君子的命运在于自我,小人的命运也在自我。君子以道义来对待命运,不违背道义的准则,因而命运不值得理论;小人以个人的贪欲来与命运相抗争,对不能得到的却一定想得到,而不肯接受命运的现实j由此,君子说的命运在我,即是顺应了自然的客观规律;小人说的命运在我,只不过希望侥幸或偶然走运。正因为如此,君子之心常常泰然平铺,而小人之心则常常劳碌困顿。

《存心章》

【原文】

心要如天平,称物时物忙而衡不忙,物去时即悬空在此。只凭静虚中,正何等自在。

【译文】

心境应像天平一样,称量物品时物品时上时下而度衡不乱,物品拿走以后天平依然悬挂于此。只要处在如此静虚之中,将是多么悠闲自在啊!

【原文】

收放心,休要如追放豚,既入笠了,便要使他能以容闲畅,无拘迫懊恨之状。若恨他难收,一向束缚在此,与放夫同,何者?同归于无得也。故再放便奔逸不可收拾。君子之心如习鹰驯雉,搏击飞腾,主人略不防闲,及上臂归庭,却恁忘机自得,略不惊惧。

【译文】

一个人要收敛放纵的心,不要像追赶放出的鱼那样。既然已经捕放在笠中,就应让它感到从容舒畅,没有像被捕到时的懊恼之状。假若恨它难以收敛,便把它束在网上,就好像没有捕到鱼一样,为什么呢?同样都是没有收获的。因此再把它放纵了那就一发不可收拾。高尚的君子的心就好像经过训练的苍鹰和野鸡,任它搏击飞腾,主人一点也不用操心。等到它们回归庭院,却是那样悠然自得,一点也不感到惊惧。

【原文】

学者只事事留心,一毫不肯苟且,德业之进也,如流水矣。

【译文】

治学的人只要事事留心,行事一丝一毫都不马虎了草,那么品德和学业的进步,就像东去之水汩汩不断。

【原文】常使精神在心目间,便有主而不眩于客感之交,只一昏昏便是胡乱应酬。岂无偶合?终非心上经历过,竟无长进。譬之梦食,岂能饱哉?

【译文】

经常使头脑保持清醒,就会有主见而不被外界所诱惑,否则是糊里糊涂地应酬物事。难道没有偶然的巧合?即使有也毕竟不是自己心上经历过,因而终究没有长进。这就好像在梦中吃东西,哪里能够吃得饱呢?

【原文】

防欲如挽逆水之舟,才歇力便下流;力善如缘无枝之树,才住脚便下坠。是以君子之心无时不敬畏也。

【译文】

防止欲望要像用力拉住逆水而行的小船,只要稍稍松劲就会顺水而下地飘走;竭力求善就像攀缘没有枝桠的大树,刚一停脚就会滑落下去。因此,君子的心中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。

【原文】

一念收敛,则万善来同;一念放恣,则百邪乘衅。

【译文】

收敛一个欲念,就会招来许多的善行;一旦放纵欲念,那么各种邪恶行为就会乘虚而入。

【原文】

目中有花,则视万物皆妄见也。耳中有声,则听万物妄闻也。心中无物,则处万物皆妄意也。是故此心贵虚。

【译文】

眼睛患有翳,则看到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的;耳朵有耳鸣的毛病,则听到的一切声音都是不真实的。(一品句子)心中有所顾忌和牵累,则处理一切事务时都不能达到目的。所以人的心境最可贵的就是虚无。

【原文】

忘是无心之病,助长是有心之病。心要从容自在,活泼于有无之间。

【译文】

遗忘是由于没有留心的缘故,滋长是过于留心的缘故,人的心境应该是从容自在,在真实和虚无之中自由地来去。

【原文】

静之一字,十二时离不了,一刻才离便乱了。门尽开阖,枢常静;妍蚩尽日往来,镜常静;人尽日应酬,心常静。惟静也,故能张主得动,若逐动而去,应事定不分晓。便是睡时此念不静,作个梦儿也胡乱。

【译文】

“静”这个字,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。一旦离开便会混乱不堪。门整天不断的关和开,而户枢却常静止着;漂亮和丑陋的面容天天在镜子前留连,而镜子却常常静止着;人们每天忙于各种应酬,而心里却静如止水,惟独有“静”能制动。如果随波逐流,随着动而动,所要作的事就必定没有什么结果。即使在睡觉时不保持宁静的心境,所做的梦也会乱七八糟的。

【原文】

天地间真滋味,惟静者能尝得出;天地间真机括,惟静者能看得透;天地间真情景,惟静者能题得破,作热闹人,说孟浪话,岂无一得?皆偶合也。

【译文】

人世间真正的滋味,只有心境平静的人才能够品尝得出来;人世间的真正内涵,只有心境平静的人才能渗得透;人世间的真情实景,只有心境平静的人识得破。凑热闹的人,说些孟浪轻率的话,难道就没有一点对的地方吗?如果说有,那只能纯粹是巧合罢了。

【原文】

伪者,岂必在言行间哉?实心为民,杂一念德我之心便是伪;实心为善,杂一念求知之心便是伪;道理上该做十分,只争一毫未满足便是伪;汲汲于向义,才有二三心便是伪;白昼所为皆善,而梦寐有非僻之干便是伪;心中有九分,外面做得恰象十分便是伪。

【译文】

“伪”字的意思难道仅仅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吗?真心真意为大众,若掺杂了一丝要人回报的念头就是伪;诚心诚意地施善行乐,若掺杂一点希望别人知恩的想法就是伪;按理应做到十分,若尚差一毫没有做到就是伪;刻意追求正义,但偶然有三心二意就是伪;白天的所作所为都是善事,若认错里梦见干非份的事就是伪;心里只有九分东西,外表却装出拥有十分的样子就是伪。

【原文】

自家好处掩藏几分,这是涵蓄以养深;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,这是浑厚以养大。

【译文】

自己的长处不要表露在外,应掩藏几分,这就是用含蓄培养自己深沉的品性;别人有缺点要替他掩饰几分,这是用以拓宽自己博大浑厚的胸襟。

【原文】

宁耐,是思事第一法。安详,是处事第一法。谦退,是保身第一法。涵容,是处人第一法。置富贵、贫贱、死生、常变于度外,是养心第一法。

【译文】

宁静忍耐,是考虑事情的最好方法.从容稳重,是处理事情的最好方法。谦逊退让,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体谅宽容,是与人相处的最好方法而把富贵、贫贱、生死、坎坷置之度外,则是修身养性的最好办法

【原文】

躁心浮气,浅衷狭量,此八字进德者之忌也。去此八字,曰主静。静则凝重,静中镜自是宽阔。

【译文】

“躁心浮气,浅衷狭量”,这八个字是追求品德进步的人应特别忌讳的,要除去这八个字,只需用一个字即可,那就是“静”静能使人庄重沉凝,在恬静的心境中一切都会宽广辽阔一

【原文】

胸中只摆脱一“恋”字,便十分爽净,十分自在。人生最苦处,只是此心沾泥带水,明是知得,不能断割耳。

【译文】

心里只要能够摆脱贪恋,便会觉得十分爽快清净,自在洒脱。人的一生最痛苦的地方,就是心里藕断丝连,拖泥带水,明明知道不可能据有,却又不能断然割舍。

【原文】

目不容一尘,齿不容一芥,非我固有也。如何灵台内许多荆榛却自容得?

【译文】

眼睛里不能容纳一点灰尘,齿缝间不能容留一点菜茎,这并不是我才有的感觉。可是在人的心灵中丛生的许多荆棘,人们怎么能容忍得了呢?

【原文】

心一松散,万事不可收拾;心一疏忽,万事不入耳目;心一执着,万事不得自然。

【译文】

一旦思想有所松懈散漫,一切都会弄得无法收拾;一旦心中有所疏忽遗漏,一切事都变得难以视听;一旦思维过于固执僵化,一切行为都难以适应客观规律。

【原文】

不存心,看不出自家不是。只于动静、语默、接物、应事时,件件想一想,便见浑身都过失。须动合天则,然后为是。日用间如何疏忽得一时?学者思之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不修养身心,就看不出自己的短处。只有在行动和休憩、谈话或沉默、为人处世的时候,仔细地考虑一下每件事,就会发觉自己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短处和过失。因此,必须按照客观规律行事,然后才能有正确的结果。在日常生活中怎么能够有一时一刻的疏忽呢?做学问的人要反复考虑这个问题。

【原文】

迷人之迷,其觉也易;明人之迷,其觉也难。

【译文】

糊涂人的迷误之处,让他觉悟还比较容易,而聪明人陷于迷误,让他觉悟就很困难了。

【原文】

心相信,则迹者土苴也何烦语言?相疑,则迹者媒孽也,益生猜贰。故有誓心不足自明。避嫌反成自诬者,相疑之故之。是故心一而迹万。故君子治心不修迹,中孚治心之至也。豚鱼且信,何疑之有?

【译文】

只要内心信任,人们相互的行为就像泥土与草木一样十分融洽,还用得着语言来表白吗?假如相互疑忌,那么他们的行为就成了媒介,更使人产生疑忌。所以通过发誓不足以表明心迹,想避嫌疑反而弄巧成拙,这就是互相猜疑的缘故。心志仅有一个,可行为却有许许多多。所以君子重视内心修养而不注重行为表现,而心境的最高境界是忠实虔诚。河鱼尚且能够取信,人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?

【原文】

忍、激二字是祸福矣。

【译文】

忍耐和激怒,是得到幸福或灾祸的关键所在。

【原文】学者只多忻喜,心便不是凝道之器。

【译文】

做学问的人如果一味地满足于欢乐和喜悦,那么他的内心就无法更深地学习思考。

【原文】

小人亦有坦荡荡处,无忌惮是已。君子亦有常戚戚处,终身之忧是已。

【译文】

小人也有坦荡如砥的时候,只不过因为他无所顾忌罢了。君子也时常有郁郁寡欢的时候,那就是终生怀有的忧患意识。

【原文】

种豆,其苗必豆;种瓜,其苗必瓜。未有所存如是,而所发不如是者。必本人欲,而事欲天理;心本邪曲,而言欲正直,其将能乎?是以君子慎其所存。所存是种,种皆是;所存非种,种皆非,未有分毫爽者。

【译文】

种豆,长出的必定是豆苗;种瓜,长出的必定是瓜苗。绝没有播种的种子和长出的植物是不一样的。心中存在着某种私欲,却想做出符合天理的事;心地本来十分邪恶,而所说的话想正直,那怎么可能呢?因此,君子十分慎重内心的道德修养。心中所存的是正气,行为也就正当;心中所存的是牙5恶,行为也必然邪恶,这是不会有一点差错的。

【原文】

童心最是作人一大病,只脱了童心,便是大人君子。或问之,日:“凡炎热念、骄矜念、华美念、欲速念、浮薄念、声名念,皆童心也”。

【译文】

幼稚是为人处世的一大弊端。只要没有了幼稚之心,就能成为大人君子了。也许有人问什么是幼稚,答案是:“大凡附权贵、好矜骄、爱漂亮、急惰性、轻薄心、逐名利等念头,都是幼稚心的表现。”

【原文】

欲,只是有进气无退气;理,只有退气无进气。善学者审于进退之间而已。

【译文】

欲望,只能使人进取而不退缩;理智,是能使人谦让而不进取。善于修身养性的人不过是能审视二者的关系罢了?

【原文】

说不得真知明见,一些涵养不到,发出来便是本象,仓卒之际,自然掩护不得。

【译文】

不能说自己已获得了真知卓见,如果涵养方面有所欠缺,言行中就会露出庐山真面目。因为仓卒之间,自然掩饰不住。

【原文】

欲理会七尺,先理会方寸;欲理会六合,先理会一腔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想了解一个人,那首要的是了解他的内心;如果想了解整个世界,则应该从了解一个人开始。

【原文】

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,一动手无更改之事,诚之于思故也。

【译文】

名士君子一旦言出就必定驷马难追;一旦动手做某件事就决不再更改,这是因为经过千思百虑的缘故。

【原文】

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。

【译文】

勤俭就会节约,节约则各种善举都会兴旺起来;奢侈就会放纵,放纵则会使各种坏事都一齐泛滥。

【原文】

天下国家之存亡,身之生死,人系敬怠二字。敬则慎,慎则百务修举;怠则苟,苟则万事隳颓。自天子以至庶人,莫不如此,此千古圣贤之就就,而亡人之所必由也。

【译文】

从天下国家的生存和灭亡,到达个人的生与死,都取决于“敬怠”两个字。因为敬畏行动就谨慎小心,由于谨慎行事,办任何事都会成功;懈怠就马虎,马虎了事就什么事都办不成。上至天子下至百姓,没有不是这样的。这就是千古以来圣贤之所以就就业业的缘故,也是失败者、灭亡者必然灭亡失败的原因。

【原文】

每日点检,要见这念头自德性上发出,自气质上发出,自习识上发出,自物欲上发出。如此省察,久久自识,得本来面目。初学最要知此。

【译文】

每天自我反省,要检查自己的思想是从德性,还是从气质、习惯或者是物欲方面所产生的。像这样每天反省检察,久而久之就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。刚开始修身养性的人,必须特别注意这方面。

【原文】

克一个公己公人心,便是吴越一家;任一个自私自利心,便是父子仇雠,天下兴亡,国家治乱,百姓死生,只争这个些子。

【译文】

只要有大公无私的胸襟,就是吴越宿敌之国也会亲如一家;放纵一颗自私自利的心,就是父子之亲也会变成仇敌。天下的兴与衰,国家的治与乱,百姓的生与死,都和这些有关。

【原文】

为人辨冤白谤是第一天理。

【译文】

勇于替蒙受冤屈或遭诽谤的人辩白,是最具良知、最为可贵的天理。

【原文】

明者料人之所避,而狡者避人之所料,以此相与,是贼本真而长奸伪也。是以君子宁犯人之疑,而不贼己之心。

【译文】

聪明的人能够预料别人的隐讳;而奸诈之徒能躲避别人预料中的事情,当这两种现象混合在一起时,就会伤害纯良的本性而助长奸诈虚伪的心理。所以君子宁可让人疑忌,也不愿改变自己的本性。

【原文】

大利不换小义,况以小利坏大义乎?贪者可以戒矣。

【译文】

利益再大也不能用小道义去换取,又怎么能用微小的利益去损害大的道义呢?贪婪的人可要以此为戒啊!

【原文】

杀身者不是刀剑,不是寇仇,乃自家心杀了自家。

【译文】

伤害自己的不是刀剑,不是强盗仇敌,而是自己的邪恶的心害了自己。

【原文】

浑身五脏六腑,百脉千络,耳目口鼻,四肢百骸,毛发甲爪,以至衣裳冠履,都无分毫罪过,都与尧舜一般,只是一点方寸之心千过万罪,禽兽不如。千古圣贤只是治心,更不说别个:学者只是知得这个可恨,便有许大见识。

【译文】

全身的各卜器官,从五脏六腑、百脉千络、耳目口鼻、四肢面骸、毛发指甲,直到衣服鞋帽,都没有一点点过错,就象尧和舜一样完美,然而方寸之心虽小却会犯各种各样的过错、罪恶,甚至连禽兽都不如。所以古代圣贤只强调要修身养性,而不在乎其它的了。治学的人只要能知道了解心的可恨之处,就能增加许多见解和认识、

【原文】

人心是个猖狂自在之物,陨身败家之贼,如何纵容得他?

【译文】

人心是一个肆意猖狂,毫无顾忌,无拘无束的东西,可以称得上是摧残生命毁灭家庭的罪魁祸首,所以怎么能放纵它呢?

【原文】

良知何处来?生于良心;良心何处来?生于天命。

【译文】

良知产生于什么地方呢?良知是从良心中产生的;而良心又是什么地方产生的呢?良心是天命生出来的。

【原文】

心要实,又要虚。无物之谓虚,无妄之谓实。惟虚故实,惟实故虚。心要小,又要大。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,小其心不债天下之事。

【译文】

心地既要充实,又要虚无。没有贪欲称作虚无,没有妄念称作充实。有了虚无就能充实;有了充实就能虚无。心地既要纤细入微,又要宽阔博大。宽阔的心能包容天下一切事物,纤细的心能仔细审度天下的万事万物。

【原文】

沉静非缄默之谓也。意渊涵而态闲正,此谓真沉静。虽终日言语,或千军万马中相攻击,或稠人广众中应繁剧,不害其为沉静,神定故也。一有飞扬动扰之意,虽端坐终日,寂无一语,而色貌自浮。或意虽不飞扬动扰,而昏昏欲睡,皆不得谓沉静。真沉静底自是惺惚,包一段全副精神在里。

【译文】

沉静和沉默不语并不是同一个意思。意志涵养很深并且神情十分闲雅正派,这就叫做真正的沉静。即使整日话语不断,或者在千军万马中攻击博杀,或者在大庭广众、人口稠密的地方办事,他的沉静依然不会受到干扰,这是由于精神安定的缘故。一旦心中情绪浮躁,即使整天端坐不动,沉寂不言,但仍然在脸上表情中显露出来;或者即使心中不浮躁,但昏昏欲睡,这都不是沉静。真正的沉静,相当自然地表现在清醒的全部精神上。

《谈道章》

【原文】

真器不修,修者伪物也;真情不饰,饰者伪交也。家人父子之间不让登堂,非简也,不侑而饱食,非饕也,所谓真也。惟待让而入,而后有让亦不入者矣;惟待侑而饱,而后有侑亦不饱者矣,是两修文也。废文不可为礼,文至掩真,贼也。君子不尚焉。

【译文】

真实的器物不需加以整修,整修后就成了假器物;真实的情感不用掩饰,掩饰后就是虚伪的交情。家庭中父子之间不用谦让就登堂入室,并不是简慢无礼;不需劝请却吃得很饱,并不是贪馋,这是率真坦诚的体现。只等有人礼让才进去,而后来有请让也不进入;只等有人劝说才吃饱,而后来就是有人劝说也吃不饱,这就是整修和掩饰。废弃文饰就没有礼仪,但文饰过度就会掩盖真实,成为礼仪的祸害。君子不推崇这种作法。

【原文】

自然者,发之不可遏,禁之不能止。才说是当然,便没气力。然反之之圣,都在当然上做工夫,所以说勉强。勉然做到底知之成功,虽一分数境界,到难题试验外,终是微有不同,此难以形迹语也。

【译文】

所谓自然,就是产生后便无法遏制,想制止住都不可能。刚刚认为应当如此,刹那间就无能为力了。就像通往至圣目标的道路,人人都在怎样做上下功夫,所以讲究要努力。努力做下去可以取得成功。然而即使达到的目标差不多,只要用难题加以验证,终究就有些不同。这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。

【原文】

愚不肖者不能任道,亦不能贼道,贼道全是贤智,后世无识之人,不察道之本然面目。示天下以大中至正之矩,而但以贤智者为标的。世间有了贤智,便看的中道寻常,无以过人,不起名誉,遂薄中道而不为。道之坏也,不独贤智者之罪,而推崇贤智,其罪亦不小矣。中庸为贤智而作也。中足矣,又下个庸字,旨深哉!此难与曲局之士道。

【译文】

愚笨无才的人不能担负道,也没有能力篡改道。篡改道的人全都是智识卓越的人。然而后代没有见解的人,不能分辨其本来面目。昭示大中至正的准则于天下,总是以所谓贤智的言论作为典范。世上的贤智者,认为中庸之道太一般了,没有什么过人之处,不能给他带来名誉,于是就轻视中庸之道而不愿去实践它。道遭破坏,不仅仅是贤智的人的罪过,那些推崇贤智者的人,他们的罪过也是很大的。中庸之道是由贤智的人提出来的。一个“中”字已经够了,又在它的下面添了个“庸”字,其道理就更深刻了。对于这一点很难同局外人说得清楚。

【原文】

中之一字,不但道理当然,虽气数离了中亦成不得寒暑,灾祥失中则万物殃。饮食起居失中则一身病。故四时各顺其序,五脏各得其职,此之谓中,差分毫便有分毫验应,是以圣人执中以立天地万物之极。

【译文】

“中”这个字,不但是当然的道理,即使是自然气候,没有了中也就没有冬寒夏暑的变化;灾与祥失去了中就会使万物遭受祸殃,起居饮食没有中就会身患疾病。所以四时各守其秩序,五腑六脏各守其职,这就是叫作“中”,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偏差,就能得到验证。因此圣人紧紧把握住“中”,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。

【原文】

或问:“中之道,尧舜传心,必有至玄至妙之理。”余叹日:“只就我两人眼前说,这饮酒不为限量,不至过醉,这就是饮酒之中;这说话不缄默,不狂诞,这就是说话之中;这作揖跪拜,不烦不疏,不疾不徐,这就是作揖跪拜之中。一事得中,就是一事的尧、舜。推之万事皆然。又到那安行处,便是十全的尧舜。”

【译文】

也许有人会问:“居中的道理,是由尧、舜心传的,它一定有非常玄妙深奥的道理。”我叹息说:“仅就我们俩眼前的事来说吧,饮酒不达到限量,不至于醉倒,这就是饮酒的'中’;说话时不缄默无语,又不轻狂妄语,这就是说话的'中’;作揖跪拜时,既不烦琐疏漏,又不快不慢,这就是作揖跪拜的'中’。一件事能够持中,这件事就做得像尧舜一样。以此类推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。如果所有的事该这样做时都这样做,那就是真正的圣人了。”

【原文】

有大一贯,有小一贯。小一贯,贯万殊;大一贯,贯小贯。大一贯一,小一贯千百。无大一贯,则小一贯是零星,无小一贯,则大一贯终是浑浊。

【译文】

贯通万物的道理,既有大的,也有小的。小的道理,千差万别。大的道理,贯穿着小的道理;小的道理贯穿于许许多多特殊的个体。没有大的道理,小道理终究是零星分散的;没有小道理,则大道理终究是浑沌不清的。

【原文】

理路直截,欲路多歧;理路光明,欲路微暧;理路爽畅,欲路懊烦;理路逸乐,欲路忧劳。

【译文】

理性之路是康庄大道,贪欲之路狭窄崎岖;理性之路光明无限,贪欲之路昏暗晦涩;理性之路爽快通畅,贪欲之路懊恼烦闷;理性之路安逸快乐,贪欲之路忧郁劳神。

【原文】

无万则一何处着落?无一则万谁为张主?此二字一时离不得。一只在万中走,故有正一,无邪万,有治一,无乱万,有中一,无偏万,有活一,无死万。

【译文】

没有万,一又存在于什么地方呢?没有一,万又靠谁来主宰呢?这两个字互相依存,谁也不能分开。一是在万之中,所以有正一,也就没有邪万;有治一,也就没有乱万;有中一,也就没有偏万;有活一,也就没有僵固的万。

【原文】

阳道生,阴道养。故向阳者先发,向阴者后枯。

【译文】

阳道拥有促生的作用,阴道拥有滋养的作用。因此,向阳一面的植物总是最先萌发生长,而背阴一面的植物总是最后枯萎。

【原文】

道莫要于损己,学莫急于矫偏。

【译文】

治道没有比克制自己更为重要的;治学没有比矫正偏差更为重要的。

【原文】

七情总是个欲,只得其正了都是天理;五性总是个仁,只不仁了都是人欲。

【译文】

七情(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)终究都是人的欲望,只要来得正当就符合天理;五性(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)终究都是仁,只是没有了仁的时候就全部成了欲望。

【原文】

万籁之声皆自然也,自然皆真也,物各自鸣其真,何天何人?何今何古?六经籁道者也,统一圣真,而汉末以来胥执一响以吹之,而日是外无声矣。观俳谑者,万人粲然皆笑,声不同也而乐同。人各笑其乐,何清浊高下婢蚩之足云?故见各鸣其自得。语不诡于六经,皆普通之众响也,不必言言同,事事同矣。

【译文】

万籁之声都发于自然,自然就是真,万事万物发出的声音就是真。什么是天?什么是人?什么是古?什么是今?六经(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)是道的声响(籁),至圣纯真一统天下。然从汉末以来,却只有一家在鸣响,还竟然说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的声音了。观看喜剧表演时,成千上万的人都开怀大笑,声音虽然不同但欢乐的心情一样。每个人都为值得自己笑的地方而笑,哪里还能分辨出清高浊污、高尚低下、美丑妍媸呢?所以各自都在为自己而快乐。言论只要不违背六经,就都是道发出的声音,并不要求每句话相同,每件事都相同。

【原文】

有天欲,有人欲。吟风弄月,傍花随柳,此天欲也。声色货利,此人欲也。天欲不可无,无则禅;人欲不可有,有则秽。天欲即好的人欲,人欲即不好底天欲。

【译文】

有的欲望发自自然,有的欲望由人所为。讴歌自然,流连美景,这是自然的欲望。声色犬马谋取暴利,是人为的欲望。发自自然的欲望不能没有,如果没有就成了佛门弟子;人为的欲望不能有,如果有就污秽不堪。发自自然的欲望就是好的人为欲望;人为的欲望就是不好的自然欲望。

【原文】

满腔子是恻隐之心,满六合是远恻隐之心处。君子于六合飞潜动植,纤细毫末之物,见其得所则油然而喜,与自家得所一般;见其失所则闵然而戚,与自家失所一般,位育念头如何一刻放得下?

【译文】

如果仁慈恻隐之心充斥满腔,那么整个世界都是侧隐之心施恩的场所。君子对于世界上的万物,无论空中、水中和陆地上的动物和植物,以至于微小的生物,只要看见它们各得其所,喜悦的心情就油然而生,就像是自己有所得益一样;看见它们流离失所,就会感到伤心悲戚,就像是自己有所失一样,这种念头(为物而喜,为物而忧)每时每刻又怎么能忘记呢?

【原文】

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,便是肫肫其仁,天下一家滋味。然须推及鸟兽,又推及草木,方充得尽。若父子兄弟间有各自立达、争先求胜的念头,更那顾得那个。

【译文】

自己想有所建树,又想使别人有所建树,自己想有所发展,且又想他人有所发展,这就是非常诚恳的仁心,它能使天下人如同一家般亲密。然而还必须将它扩大到乌兽以及草木,才能表现得彻底。假如父亲儿子与兄弟之间各自追求成名发达,争强好胜,哪里还能顾得上他人呢?

【原文】

知彼知我,不独兵法,处人处事一些少不得底。

【译文】

了解对方和自我,不单单是兵家取胜遵循的法则。为人处事同样不能不遵循。

【原文】

静中真味至淡至冷,及应事接物时,自有一段不冷不淡天趣。只是众人习染世味十分浓艳,便看得他冷淡。然冷而难亲,淡而可厌,愿不是真味,是谓拨塞灰嚼净蜡。

【译文】

恬静之中的真滋味就是冷淡到极点,这样等到待人接物的时候,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不冷不淡、不即不离的情趣。只不过因为大家都沾染了非常浓艳的世俗风气,因而就将真滋味看得很淡薄。当然,过份的冷就难于亲近,过份的淡就令人讨厌,这都不是真滋味,因而就像拨寒灰,嚼蜡烛一样索然无趣了。

【原文】

万事万物都有个一。千头万绪皆发于一,千言万语皆明此一,千体认万推行皆作此一。得此一,则万皆举。求诸万,则一反迷。但二氏只是守一,吾儒却令用一。

【译文】

万事万物都有它们的共性(规律)。千头万绪都是从一开始,千言万语都是说明某一道理;无数次身体力行都是做某一件事。懂得了规律,那么万事都可进行;求得了万物的共性,那么其个性反而丢失了。然而释、道都只是固守规律,我们儒家却善于利用规律。

【原文】

三氏传心要法,总之不离一静字。下手处皆是制欲,归宿处都是无欲,是则同。

【译文】

儒、释、道三家传心的关键所在,都离不了一个“静”字。他们总是从克制欲望开始,结局都要达到无欲的境界,这个法则都是一样的。

【原文】

罕譬而喻者,至言也;譬而喻者,微言也;譬而不喻者,玄言也。玄言者,道之无以为者也。不理会玄言,不害其为圣人。

【译文】

很少举例而晓喻的,是至理;运用举例而晓喻的,是精细之言;有了比喻但不作说明,就是玄妙深奥之言。玄奥的言论就是不懂得道的人所说的。不能理解领会玄奥的言论,并不妨碍其成为圣人。

【原文】

君子之于事也,行乎其所不得不行,止乎其所不得不止;君子言也,语乎其所不得不语,默乎其所不得不默。尤悔虑几寡矣。

【译文】

君子对于要作的事情,在不得不去做时才去做,在不得不终止时才终止;对于要说的话,直到不得不说时才说,不得不沉默时才保持沉默。这样做,因而就很少有后悔的时候。

【原文】

才有一分自满之心,面上便带自满之色,口中便出自满之声,此有道之所耻也。见得大时世间再无可满之事,吾分再无能满之时,何可满之有?故盛德容貌者愚。

【译文】

刚有一份自满之心,脸上就表露出自满的神情,口中就发出自满的声音,这是得道的人认为十分可耻的事。见识广大以后,人就再也不觉得世界有可以自满的事。其本性中再也没有自满的时候,哪还有什么值得满足呢?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表现出大智若愚。

【原文】

诚与才合,皆竟是两个,原无此理。盖才自诚出,才不出于诚不得个才,诚了自然有才。今人不患无才,只讨一诚字不得。

【译文】

诚实与才华相统一,但二者毕竟是两种东西,最初并没有这样的理论。才华是从诚实中产生的,不是出于诚实的才能不能算是才能;诚实就自然有才能。当今的人并不缺乏才能,而是很难做到诚实。

【原文】

断则心无累。或日:“断用在何处?”日:“谋后当断,行后当断。”

【译文】

办事果断,心中就无所牵挂劳累。也许有人问:“在什么时候决断呢?”答案是:“谋划之后要当机立断,行动之后要当机立断。”

【原文】

道尽于一,二则赘。体道者不出一,二则支。天无二气,物无一本;心无二理,世无二权。一则万,二则不万,道也,二乎哉?故执一者得万,求万者失一,水雍万川未必能塞,木滋万叶未必能荣,失一故也。

【译文】

道归纳为一元,二就是多余的。认识道的人不能超出“一”的范畴,二就会支流迭生。天没有二气共存,物没有二个本质;心中没有两种道德观念,世上没有两个王权。持一就能得贯通万事之理,持二就不能得到贯通万物之理,道,怎么能有两种呢?所以坚持一元就会得以认识万事的发展规律,而纷求万理就会失去对事物的最根本的认识,这就像流水未必能阻塞河川,树根滋养枝叶未必茂盛,这都是失掉一的缘故。

【原文】

道有一真,而意见常千百也,故言多而道愈漓;事有一是,而意见常千百也,故议多而事债。

【译文】

道只有一个真谛,而人们的见解却有成百上千,所以解释道的言论越多离道的本质就愈远;事理只有一个是正确的,而对其见解却成千上万,所以议论越多就越与事理相悖。

【原文】

天下之事,真知再没个不行;真行再没个不诚,故诚之行再没个不自然底。自然之行不至其极不止,不死不止,故日明则诚矣。

【译文】

天下的事情,真正了解了就没有不去做的;真正的行动不会没有不诚挚的,所以诚挚的行为就没有不自然的。自然的行动不达到终点就不会停止,不到死亡不会停止。所以明白事理之后就会诚挚。

【原文】

到至诚地位,诚固诚,伪亦诚;未到至诚地位,伪固伪,诚亦伪。

【译文】

到了至诚的地步,诚挚当然还是诚挚,虚伪也会变得诚挚;没有达到至诚地步,伪善当然还是伪善,就连诚挚也变得虚伪了。

【原文】

事有豫而立,立有豫而废者。吾曾豫以有待,临事凿构不成,竟成弃掷者。所谓权不可豫设,变不可先图,又难执一论也。

【译文】

有的事情因为事先谋划而取得成功,也有的因事先的谋划而失败的。我曾经通过事先的谋划对待要办的事,但遇到事情时却没有成功,终究不得不将事先的设想放弃。所以说权变不能预先设定,变化也不能首先图谋,这又不能一概而论。

【原文】

威仪养得定了,才有脱略,便害羞赧;放肆惯得久了,才人礼群,便害拘束。习不可不慎也。

【译文】

要保持庄重威严的仪表不变,刚刚有一点放任,就会感到羞涩;长时间放荡无羁,一旦进入文明的场所,就会感到拘束难受。因此说习惯是不可不慎重对待的事。

【原文】

内外本末交相培养,此语余所未喻。只有内与本,那外与末张主得甚?

【译文】

内外本末互为依存,互为条件,这句话我没有说过。只有内与本,那外与末能有什么作用呢?

【原文】

冷淡中有无限受用处。都恋恋炎热,抵死不悟,既悟不知回头,既回头却又羡慕,此是一种依膻附腥底人,切莫与之谈真味。

【译文】

心境常处于冷漠清淡,将会大有裨益。假如过分热衷于权势名利,到死还不悔悟,或即使悔悟了又不懂得回头,或即使回头又羡慕过去,这种人是些追腥逐臭之徒,千万不能同他们谈论人生的真谛。

【原文】

处明烛幽,未能见物,而物先见乏矣。处幽烛明,是谓神照。是故不言者非暗,不视者非盲,不听者非聋。

【译文】

处在明亮的地方烛光就显得幽暗,还没有照见物体,而物体就已经能看得见。处在幽暗的地方烛光就很明亮,因此称作神照。所以说不说话的人并不是哑巴,不东张西望的人并不是盲人,不轻信别人的人并不是聋子。

【原文】

世之治乱,国之存亡,民之死生,只是个我心作用,只无我了,便是天清地宁,民安物阜的世界。

【译文】

世界的大治或混乱,国家的生存与灭亡,百姓是生是死,都只是一个“我心”在发挥作用,只要能大公无私,达到“无我”的境界,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太平无事,物阜民丰了。

【原文】

损之而不见其少者,必赘物也,益之而不见其多者,必缺之也。惟分定者,加一亳不得,减一毫不得。

【译文】

减损后却不见短少的东西,一定是多余的东西;增加后不见多出的东西,一定有所欠缺。惟独真实完美的东西,增加一毫不行,减少一毫也不行。

【原文】

觅物者,苦求而不得。或视之而不见,他日无事于觅也,乃得之。非物有趋避,目眩于急求也。天下之事,各得于从容,而失之急遽。

【译文】

寻找东西的时候,苦苦寻觅都不能得到。也许有的东西看见了但没有在意,后来漫不经心的时候,却又突然得到了。这并不是东西在躲避人,而是由于寻求心切而有所迷惑。天下的事情也如此,从容不迫就能得到,匆匆忙忙就会失去。

【原文】

知是一双眼,行是一双脚。不知而行,前有渊谷而不得,傍有狼虎而不闻,如中州之人适燕而南,之粤击北也,虽乘千里之马,愈疾愈远。知而不行,如痿痹之人数路程,画山水,行更无多说,只用得一“笃”字。如底功夫千头万绪,所谓“匪苟知之,亦允蹈之”;“知至至之,知终终之”;“穷神知化”,“穷理尽性”,“几深研极”,“探赜索隐”,“多闻多见”。知也者,知所行也;行也者,行所知也。(一品句子)知也者,知此也;行也者,行此也。原不是两个。世俗知行不分,真与千古圣人驳难,以为行即是知,余以为能行方算得知,徒知难算得行。

【译文】

认识是一双眼睛,行动是一双脚。没有认识而采取行动,就像前面有深渊狭谷而不见,狼虎在身旁嚎叫都听不见一样;如同中州的人前往燕国却向南行,往粤地去却向北行,即使乘坐的是千里良驹,也只能是越跑越远。认识后而不去行动,仅仅有点笃实而已。认识的方法千头万绪,所以说没有认识的艰难,只有行动的艰难;没有认识,也就无法行动;认识是没有穷尽的,应该不断地探索,多见多闻才有长进。所谓知,就是知道怎样行动,所谓行,就是实践所认识的事物。认识,也就是认识这一点,行动,也就是实践这些。它们二者本来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。世俗之人认为知行不分,非要辩驳刁难千古圣人,认为行动就是认识,我认为能有行动才能算是有了认识,光有认识难得算有行动。

【原文】

公生明,诚生明,从容生明。公生明者,不蔽于私也。诚生明者,清虚所通也。从容生明者,不淆于惑也。舍此无以为道矣。

【译文】

公正能使人变得聪明,诚挚也使人变得聪明,从容也使人变得聪明。公正产生聪明,是因为不被私心贪欲所遮蔽。诚挚产生聪明,是因为内心清静虚无。从容产生聪明,是因为不会由于情感的波动导致事理的混淆。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聪明的办法。

【原文】

“喜怒哀乐之未发,谓之中”。自有《中庸》来,无人看破止I一语。此吾道与佛、老异处,最不可忽。

【译文】

“喜怒哀乐四种感情没有迸发,就叫作中。”自从《中庸》一书问世以来,没有人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。这是儒家和佛教、道教所不同的地方,最不应该忽略。

【原文】

良知之说,亦是致曲扩端学问,只是作用大端费力。作圣工夫当从天下做,培树工夫当从土上做。射之道,中者矢也,矢由弦,弦由手,手由心,用工当在心,不在矢;御之道,用者衔也,衔由辔,辔由手,手由心,用工当在心,不在衔。

【译文】

所说的良知,也是相当深奥的学问,只是在行动方面要大费力气。做圣人的应该努力顺乎自然规律,培植树木当从土壤里做文章。射箭的道理是,中靶子的是箭,而箭是由弦控制的,弦又是由手掌握,手又是由心来支配的,所以应该在心上努力,而不是在箭上用心;驾御马车的道理是,起作用的是衔口,衔口是辔头控制,辔头通过缰绳由手控制,手又是由心支配,所以应当在心上努力,而不是在衔口上下工夫。

【原文】

中,是千古道脉宗;敬.是圣学一字诀。

【译文】

中,是千古一脉相承的的道家宗旨;敬,是圣人学问的最基本诀窍。

【原文】

先天理而已矣,后天气而已矣,天下势而已矣,人情利而已矣。理一,而气、势、利三,胜负可知矣。

【译文】

理只是先天存在的东西,气是后天产生出来的东西;世界是由规律发生作用,人的感情以利为前提。理只有一个,而气、势、利加起来是三个,它们之间较量的结果与胜负就一目了然了。

【原文】

天地间惟无无累,有即为累。有身则身为我累,有物则物为我累。惟至人则有我而无我,有物而忘物,此身如在太虚中,何累之有?故能物我两化,化则何有何无?何非有何非无?故二氏逃有,圣人善处有。

【译文】

天地之间只有一无所有才会没有任何牵累,有了什么就有了牵累。有身体则身体就会成为自己的牵累,有财物则财物就会成为自己的牵累。惟独至上之人能做到既有自我而又没有自我,既有财物却又忘却财物,他的身心如同太虚之境,还有什么牵累呢?所以如能使有我化为无我,有物化为无物,又怎能区分有和无?区分不是“有”和不是“无”呢?因此道家、佛门都逃避“有”这个概念,而圣人却善于处理“有”这个概念。

【原文】

知费之为省,善省者也;而以省为省者愚,其费必倍。知劳之为逸者,善逸者也;而以逸为逸者昏,其劳必多。知苦之为乐者,善乐者也,而以乐为乐痴,一苦不返。知通之为塞者,善塞者也;而以塞为塞者拙,一通必竭。

【译文】

懂得如何消费而节省,是善于节俭的人;但是为了节省而节省的就太愚蠢了,结果浪费的一定超过数倍。懂得以劳动作为安逸的人,是善于安逸的人;但是以求得眼前安逸作为安逸的人是昏庸,其结果劳累一定更多。懂得以苦作乐的人,是善于寻找快乐的人;而认为眼前的享乐就是享乐的人最痴呆,一旦清苦就没有恢复的可能。知道通达是为了堵塞的人,是善于堵塞的人,而用堵塞的办法去堵塞的人拙笨,一旦通达必然会枯竭。

【原文】理会得简之一字,百家身心,天地万物,天下万事尽之矣。一粒金丹,不载多药;一分银魂,不携钱币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能侈深刻领会“简”字的内涵,那么众人的身家性命,天地万物,天下万事都已经足够了。就像有了一粒金丹,就不用带多余的药品;有了一份银票,就不用带更多的铜币。

【原文】

一、中、平、常、白、淡、无,谓之七无对。一不对万。万者,一之分也。太过不及对,中者,太过不及之君也。高下对,平者,高下之准也。吉凶、祸福、贫富、贵贱对,常者,不增不减之物也。青黄、碧紫、赤黑对,白者,青、黄、碧、紫、赤之质也。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对,淡者,受和五味之主也。有不与无对,无者,万有之母也。

【译文】

一、中、平、常、白、淡、无,是被称为没有对立面的七个概念。一对万,而万是由一分出来的。太过与不及相对,而中却是太过和不及的统率者。高与下相对应,而平却是衡量高下的标准。吉凶、祸福、贵贱一一相对应,而常就是既不增加也不减少而已。青与黄,碧与紫,赤与黑相对应,而白色是青、黄、碧、紫、赤的本原。酸、咸、甘、苦、辛相对应,而淡就是调和五味的主宰。有不能与无相对,所谓无,即是各种有的本原。

《修身章》

【原文】

世上没个分外好底,便到天地位,万物育底功用,也是性分中应尽底事业。今人才有一善,便向人有矜色,便见得世上人都有不是,余甚耻之。若说分外好,这又是贤智之过,便不是好。

【译文】

世界上没有完美无暇的事物,即便居处天地之位,有抚育万物生命的功绩,也只是天性中应该尽的义务。当今的人们刚刚做出一点善行义举,就向人露出矜夸炫耀的神色,就认为世上的人都有许多的不是。我认为这种人太可耻了。如果说到如何完美无暇,这又是贤智者的过分称赞的过错,其实过分就是不好。

【原文】

率真者无心过,殊多躁言轻举之失;慎密者无口过,不免厚貌深情之累。心事如青天白日,言动如履薄临深,其惟君子乎?

【译文】

性情率直真挚的人内心没有过错,但是因说话浮燥,举止轻率而犯了很多过失;谨慎周密的人没有言谈上的过失,但免不了表里不一,深沉多虑的劳累。如果心中的事情像青天白曰一样光明透彻,语言和行动如履冰临渊一样谨慎小心,这不正是君子的美德吗?

【原文】

分明认得自家是,只管担当直前做去。却因毁言辄便消沮,这是极无定力底,不可以任天下之重。

【译文】

只要确认自己是正确的,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去做。如果因为别人的诋毁之言就沮丧万分,打消了念头,这就是非常没有主见,这种人不能够担当天下的重任。

【原文】

处众人中孤零零的别作一色人,亦吾道之所不取也。子曰:“群而不党”。群占了八九分,不党,只到那不可处方用。其用之地,不害其群,不害其群,才见把持,才见涵养。

【译文】

在众人当中扮演一个孤家寡人的角色,这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。孔子说:合群而不结党。”合群是非常重要的,不结党,只有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。而做到群而不党,必须不损害群体的利益,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主见,才能表现出自己的涵养。

【原文】

所言不爽,非圣人不能。根以有成之心,蜚以近似之语,加之以不避嫌之事,当仓卒无及之际,怀隔阂难辨之恨,父子可以相贼,死亡可以不顾,怒室阋墙,稽唇反目,何足道哉!古今国家之败亡,此居强半。圣人忘于无言,智者照以先觉,贤者熄于未著,刚者绝其口语,忍者断于不行。非此五者,无良术矣。

【译文】

正确地听取他人的言论,除了圣人都不能办到。以原本就有成见的心理,去传播似是而非的话语,加上些值得怀疑的事,在仓促慌乱无暇顾及的时候,心怀隔阂与怨恨,即使是父子也会相互引起矛盾,甚至可以不顾死活,兄弟也可能反目为仇,反唇相讥,这些实在不足称道的。古今国家的灭亡,因为这个原因的占多数。圣人忘情于没有评论,智者清楚于预先知觉,贤者在尚未开始就能平息,刚毅趵人缄默不语,善于忍耐的人果断地不采取行动,除了这五种方法,没有别的好办法了。

【原文】

荣辱系乎所立。所立者固,则荣随之,虽有可辱,人不忍加也;所立者废,则辱随之,虽有可荣,人不屑及也。是故君子爱其所立,惧其所自废。

【译文】

每个人的荣誉和耻辱与其道德修养相连。自己的道德修养根基牢固,那么荣誉就会随之而来,即使有值得羞耻的地方,别人也会不忍心加以侮辱;道德修养颓废,那么耻辱也会随之而来,即使有值得称道的地方,别人也不屑提及。所以君子都珍惜自己的品德修为,害怕有所偏废。

【原文】

称人之善,我有一善,又何妒焉?称人之恶,我有一恶,又何毁焉?

【译文】

称赞别人的美德,自己也就有了一个美德,这样还有什么可以嫉妒呢?诋毁别人的过失,自己也就有了过失,又何苦要诋毁别人呢?

【原文】

攻我之过者,未必皆无过之人也。苛求无过之人攻我,则终身不得闻过矣。我当感其攻我之益而已,彼有过无过何暇计哉?

【译文】

指责自己过错的人,他自己也未必就没有过失。倘若刻意地要求只有没有过错的人才能够指责自己,那么终身也不能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。自己应该感激那些指责自己过失的人,他们的指责是有益无害的,对方有过失还是无过失,哪还需斤斤计较呢?

【原文】

做人要做个万全。至于名利地位,休要十分占尽,常要分与大家,就带些缺绽不妨。何者?天下无人已俱遂之事,我得人必失,我利人必害,我荣人必辱,我有美名人必有愧色。是以君子贪德而让名,辞气而处缺,使人我一般,不哓哓头角、立标臬,而胸中自有无限之乐。孔子谦己尝有自附于寻常人,此中极有意趋。

【译文】

做人要尽力达到完善的地步。至于名利地位不要都占据。要常常让大家分享其中的一些,就是有些缺点也无关紧要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世界上没有使自己和别人都遂心的事,自己有所得别人必然就所有失,自己获得了利益别人必然会受到损害,自己获得了荣誉别人必然会遭受到耻辱,自己有了好的名声别人必然会相形见拙而感到惭愧。所以君子贪求美德而谦让名声,拒绝完美但求有所缺点,使自己和大家一样,不到处显露锋芒,标榜自已,因而心中自然有无限的快乐,孔夫子曾经十分谦虚地把自己纳于普通人一类,这中间的含义极为深远。

【原文】

到当说处,一句便有千钧之力,却又不激不疏,此是言之上乘。除外虽十缄也不妨。

【译文】

到了应当开口说话的时候,一句话就有雷霆万钧的力量,但是叉不过分偏激又不疏浅,这是说话的最好方法。除此以外,即使常常保持缄默也没有什么关系。

【原文】

心要常操,身要常劳。心愈操愈精明,身愈劳愈强健,但自不可过耳。

【译文】

心要常常操持,身体要常常劳动。心越加以操持就越精明,身体越劳动就越强健,但是这一切自然都不能太过分了。

【原文】

做人要如神龙屈伸变化,自得自如,不可为术数所拘缚。若羁绊随人,不能自决,只是个牛羊。然亦不可哓哓幸幸。故大智上哲看得几事分明,外面要无迹无言胸中要独往独来。怎被机械驾驭得。

【译文】

做人要像神龙一样能伸能屈,善于变化,自由自在,不能被固有的方法所束缚。如果被人羁绊束缚,没有自己的主见,那就象牛马一样任人摆布。然而,也不能表现出强辩和怨怼的样子。所以大智上哲的人都把一切认识得非常透彻,但外表上既不表现也不谈论出来,只是心中独有主见。怎么会被玩弄心机的人所驾驭呢?

【原文】

财色名位此四字,考人品之大节目也。这里不过小善,不足录矣。自古砥砺名节者,就就在这里做工夫,最不可容易放过。

【译文】

钱财、美色、名誉、地位四个方面,是考核人的品德的重要内容。这四个方面仅有小善还是不够的,不足以被录用。自古至今刻意追求名节的人,都就就业业地在这四个方面做出了努力,这是最不能轻易忽视的。

【原文】

只尽日点检自家,发出念头来果是人心?果是道心?出言行事果是公正?果是私曲?自家人品自己定了几分,何暇非笑人?又何敢喜人之誉己耶?

【译文】

每日只用自我反省,看自己产生的念头是否真正是仁人之心?真正是道德之心?行动言语是否公正?是不是含有私心杂念?自己给自己的品行做出评判,这样,哪还有时间去谈论讥笑别人呢?又怎么敢对别人的赞誉感兴趣呢?

【原文】

往见“泰山乔岳以立身”四语,甚爱之,疑有未尽,因推广为男儿八景,云:“泰山乔岳之身,海阔天空之腹,和风甘雨之色,日照月临之目,旋乾转坤之手,磐石砥柱之足,临深履薄之心,玉洁冰清之骨”。此八景予甚愧之,当与同志者竭力从事焉。

【译文】

过去见到“泰山乔岳以立身”等四句话,心中感触很深,怀疑还有没有言尽之处,于是进一步将它推广为男儿八景:如泰山乔岳的身躯,如海阔天空的胸襟,如和风细雨的态度,如日月明朗的目光,如扭转乾坤的手段,如坚如磐石的主见,如临渊履冰的谨慎,如玉洁冰清的气节。我十分惭愧没有达到这八个方面,应当与有相同志趣的人共同奋发努力。

【原文】

有诸己而后求诸人,无诸己而后非诸人,固是藏身之恕;有诸己而不求诸人,无诸己而不非诸人,自是无言之威。《大学》为居上者言,若士君子守身之常法,则余言亦蓄德之道也。

【译文】

因为自己具备了而后去要求别人同样具备,自己没有的而后去非难别人,本来是宽容、保全自我的一种手段;自己具备了而不要求他人具备,自己没有的也不去非难别人,这是一种默默不语的感化。《大学》是对于高尚的人而言的,就象贤士君子坚守身心的法则,而我认为那也是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。

【原文】

明镜虽足以照秋毫之末,然持以照面不照手者何?面不自见,借镜以见。若手则吾自见之矣。镜虽明,不明于目也,故君子贵自知自信。以人言为进止。是照手之识也。若耳目识见所不及。则匪天下之闻不济矣。

【译文】

明亮的镜子虽然足够用来照清楚非常细微的东西,然而为什么却只拿它来照脸而不照手呢?这是因为脸是自己看不见的,因而要借助镜子来看。而手却是自己可以看得见的。镜子虽然明亮但并不比眼睛明亮,所以君子可贵之处在于自知自信。以他人的言论作为行动的标准,是用镜子照手一般的见识。假若耳目的见识都达不到的,那么天下的许多事情都不会知道了。

【原文】

我身原无贫富贵贱得失荣辱字,我只是我,故富贵贫贱得失荣辱如春风秋月,自去自来,与心全不牵挂,我到底只是个我,夫如是,故可贫可富可贵可贱可得可失可荣可辱。今人惟富贵之贪,是得之也必喜,其失之也如何不悲?其得之也为荣,其失之如何不辱?全是靠着假景作真身。外物为分内,此二氏之所矣也,况吾儒乎?吾辈做功夫,这个是第一。吾愧不能以告同志者。

【译文】

人的本身原来没有贫、富、贵、贱、得、失、荣、辱这些字的,我即是我。所以富、贵、贫、贱、得、失、荣、辱就像春风秋月一样,来去顺其自然,与自己的心没有一点牵挂。我依然只是我。正因为这样,所以就任凭贫与富,贵与贱,得与失,荣与辱都可以经受得起。当今的人就是贪图富贵,得到了就必然满心欣喜,失去了却怎么能不悲伤呢?得到了就引以为荣,失去了又怎么能不感到屈辱呢?这些全都是把虚假的情形当作真实的存在,把身外之物当作身体分内的东西。这是佛教和道教主张废弃的东西,更何况我们这些孔孟门徒呢?我们做事情的时候,这个问题应摆在首位。我很惭愧不能把这些告诉给志同道合的朋友们。

【原文】

本分二字,妙不容言。君子持身不可不知本分,知本分则千态万状一毫加损不得。圣王为治,当使民得其本人,得本分则荣辱死生一毫怨望不得。子弑父,臣弑君,皆由不知本分始。

【译文】

“本份”这两个字,妙处自不用说。君子修身不能不了解本份,懂得本份就能在各种状态下不会遭到一丝一毫的损害。君主治理国家,就应当使老百姓懂得本份,了解本份后他们就会对荣誉与耻辱,死与生的遭遇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恨与希望。儿子伤害父亲,臣子杀害国君,都是由不懂得本份开始的。

【原文】

两柔无声,合也;一柔无声,受也。两刚必碎,激也;一刚必损,积也。故《易》取一刚一柔。是谓平中以成天下之务,以和一身之德,君子尚之。

【译文】

两种阴柔的东西碰在一起没有声音,这是由于二者的属性相同;一种阴柔的东西也没有声音,这是由于它自我消亡了。两种阳刚的东西碰在一起必定破碎,因为它们彼此都猛烈;一个阳刚的东西必然自损,因为它非常脆弱。因此,《周易》采用一刚一柔,这就是用此来平衡中和,使天下万物相辅相承,使自身道德修养和谐,受到君子的崇尚。

【原文】

凡智愚无他,在读书与不读书;祸福无他,在为善与不为善;贫富无他,在勤俭不勤俭;毁誉无他,在仁恕与不仁恕。

【译文】

智慧与愚蠢的区别并不在于其它什么,就是在于读书与不读书;祸殃与福祉没有别的什么区别,就是在于行善与不行善上;贫穷与富贵的区别没有别的什么,就在于勤俭与不勤俭;诋毁与荣誉的区别没有别的什么,就在于是否仁恕。

【原文】

性分、职分、名分、势分,此四者,宇内之大物。性分、职分在己,在己者不可不尽;名分、势分在上,在上者不可不守。

【译文】

本性、职责、名分、权势,这四个方面,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事物。本性、职责取决于自己,既然取决自己就不能不尽心努力;名分、权势在于居高位的人,居高位的人不能不恪守。

【原文】

心要有城池,口要有门户。有城池则不出,有门户则不纵。

【译文】

心中应该有城池,嘴巴应该有门户。有城池就利于防范,不会放任恣意;有了门户就利于控制,不会胡言乱语。

【原文】

外敌五:声色、货色、名位、患难、晏安;内敌五:恶怒、喜好、牵缠、褊急、积惯。士君子终日被这个昏惑凌驾,此小勇者之所纳款,而大勇者之所务克也。

【译文】

身外的敌人有五种:声色、钱财、名誉、患难、安逸;内心的敌人有五种:憎怒、喜好、纠缠、偏激、积习。贤士君子整天被这些弄得神不守舍,勇气缺乏的人只好随波逐流地对其妥协,刚毅坚定的人就能克服抑制。

【原文】

奋始怠终,修业之贼也;缓前急后,应事之贼也;躁心浮气,蓄德之贼也;疾言厉色,处众之贼也。

【译文】

从发愤开始而以懈怠告终,是学业的大敌;缓慢在前而后急迫,是做事的大敌;心情浮躁气血不定,是修养的大敌;言语急切声色严厉,是处世的大敌。

【原文】

古人慎言,每云有余不敢尽。今人只尽其余,还不成大过,只是附会支吾,心知其非而取辨于口,不至屈人不止,则又乃有余者之罪人也。

【译文】

古代的人言谈很谨慎,每每谈话都留有余地,而不敢将话说尽。当今的人只是将留有余地的话说出来,这还算不上什么大的过失。只是随声附和,支吾搪塞,心里明明知道错了而嘴里还在百般狡辩,不把别人说服就不会停止,那就是反而认为说话留有余地的人有罪过。

【原文】

贫不足羞-可羞的是贫而无志;贱不足恶,可恶的是贱而无能:老不足叹,可叹的是老而虚生;死不足悲,可悲的是死而无闻。

【译文】

贫穷并不值得羞耻,值得羞耻的是既贫穷又没有志向;卑贱不足以使人厌恶,可恶的是既卑贱又没有才能;年老并没有什么可悲叹的,可悲叹的是年纪既大而虚掷光阴一辈子;死亡并不值得悲伤,可悲的是死了却没有留下名声。

【原文】

圣人之闻善言也,欣欣然惟恐尼知,故和之以同言,以开其乐告之诚;圣人之闻过言也,引引然唯恐拂之,故内之以愠色,以诱其忠告之实。何也?进德改过为其有益于我也。此之谓至知。

【译文】

圣人听见有道理的话,高高兴兴的样子,惟恐使别人受到约束,所以用同样的语言来顺从对方,以便使对方诚心诚意而又高兴地把话说出来;圣人听见批评的话,小心谨慎惟恐对方有反感,因此以严肃的态度来诱导对方,以便使对方把话据实说出来。这是为什么呢?增进道德修养,改正自己过失,为的是对自己有益。这是认识的最高境界。

【原文】

喜来时一点检,怒来时一点检,怠惰时一点检,放肆时一点检,此是省察大条款。人到此,多想不起,顾不得,一错了,便悔不及。

【译文】

在高兴的时候应该加以自我检查;在发怒的时候应该加以自我检查;在懒惰懈怠的时候应该加以自我检查;在恣肆放纵的时候应该加以自我检查,这是自我反省的重要方法。然而人到了这个时候,多有想不起,顾不得的情况发生,一旦有错,往往后悔莫及。

【原文】

难管底是任意,难防底是惯病。此如着力,便是穴上着针,痒处着手。

【译文】

难以管制的就是任意,难以防范的就是恶习惯。在这些方面努力,就如同在穴位上针灸,在痒处抓挠一样,十分有效。

【原文】

试点检终日说话有几句恰好底,便见所养。

【译文】

试着对一天当中说的话加以检查,看有几句是恰到好处的,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。

【原文】

处利则要人做君子,我做小人;处名则要人做小人,我做君子,斯惑之甚也。圣贤处利让利,处名让名,故淡然恬然,不与世忤。

【译文】

在涉及到利益的时候,就要让别人做君子,自己做小人;在对待名誉的问题上,就要让别人做小人,自己做君子,这令人十分迷惑。圣贤的人遇到利就让利,遇到名誉就让名誉,所以能表现出淡泊、恬静的样子,不同世道相违背。

【原文】

任教万分矜持,千分点检,里面无自然根本,仓猝之际,忽实之顷,本态自然露出。是以君子慎独。独中只有这个,发出来只是这个,何劳回护?何用支吾?

【译文】

无论是万分矜持,千分检查,假若自身内部没有根本的东西,在仓猝的时候及突如其来的关头,本来的形态就会显露出来。因此君子独处时十分谨慎。独处时是什么形态,任何时候表现的就是什么形态,哪还用什么掩饰呢?哪还用支支吾吾地来搪塞呢?

【原文】

万物安于知足,死于无厌。

【译文】

世界上的万物知道满足就相安无事,贪得无厌必然导致灭亡。

【原文】

愈进修,愈觉不长;愈点检,愈觉有非。何者?不留意作人,自家尽看得过。只日日留意向上,看得自家都是病痛,那有些好处?初头只见得人欲中过失,到久久又见得天理中过失,到无天理过失,则中行矣。又有不自然,不浑化,着实吃力,过失走出这个边境才是。圣人能立无过之地。故学者以有一善自多,以寡一过自幸,皆无志者也。急行者,只见道远而足不前;急耕者,只见草多而锄不利。

【译文】

越加强自我修养,就越觉得自己没有长进;越是进行自我反省,就越觉得自己有过失。这是为什么呢?没有用心体会怎样做人,自己总觉得过得去。只有每天用心发愤向上,就会发觉自己有很多的缺点,哪里还有什么长处呢?开始只能看到人欲当中的过失,久而久之就会发觉天理当中的过失,进而对天理的认识没有过错,那就是得到了中庸之道。也还有不自然、不融洽、拘谨吃力等过失,必须走出这个境界才行。只有圣人才能立于没有过失的境地。因此,学者因为自己有一种擅长就自以为多,因为少了一个过错就庆幸万分,这都是没有远大志向的表现。性情急躁的行路人,只看到路途遥远就望而却步;性情急躁的耕耘者,只看到草多就放慢了锄地的动作,就是同样的道理。

【原文】

不得罪于法易,不得罪于理难。君子只是不得罪于理耳。

【译文】

一个人不去触犯法律是很容易办到的,而想做到不违背真理正义却很困难。而君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不违背理义。

【原文】

有德之容,深沉凝重,内充然有余,外阒然无迹。若面目都是精神,即不出诸口,而漏泄已多矣,毕竟是养得浮浅。譬之无量人,一杯酒便达于面目。

【译文】

有德行修养的人,他的面容深沉凝重,内心十分充实,而外表却不流露出迹象。如果脸部和眼睛的表情和神态都显得十分异常,即便是没有开口说话,但实际上已经泄漏了许多。这种情形终究是由于修养肤浅的缘故。就像是没有酒量的人,即使只是一小杯酒也会使其面目变红。

【原文】

人人各有一句终身用之不尽者,但在存心着力耳。或问之,日:“只是对症之药便是。如子张只消得存诚二字,宰我只消得誓惰二字,子路只消得择善二字,子夏只消得见大二字。”

【译文】

每个人都各自有一句使自己终身受益不尽的话,只是在于是否注意到罢了。也许有人会问怎样的话才可受益终身,答案是:“这就是针对自己的短处加以注意,就像对症下药一样。譬如:子张只需要心地诚挚,宰我只需要戒除懒惰,子路只需要择善而行,子夏只需要宽阔胸怀。”

【原文】

言一也,出由之口,则信且从;出跖之口,则三令五申而人且疑之矣。故有言者,有所以重其言者。素行孚人,是所以重其言者也。不然,且为言累矣。

【译文】

即使是同样一句话,如果是从许由的嘴中说出,那么大家都会相信并且听从;如果是从盗贼柳下跖嘴中说出,那么就是三令五申大家也会怀疑其正确性。因此有些发表言论的人能受到重视自有它的道理。平时的行为得到他人的信任,那么他的言论也会受到他人的重视。否则,就会因为行为不端而使自己的言论遭到不幸的牵连。

【原文】

毁我之言可闻,毁我之人不必问也。使我有此事也,彼虽不言,必有言之者,我闻而改之,是又得一不受业之师也。使我无此事耶,我虽不辨,必有辨之者。若闻而怒之,是又多一不受言之过也。

【译文】

对自己的诋毁和指责的言语应该听一听,而对指责自己的人不必去追究过问。假使自己有这样的过失,即使对方不说出来,也一定有其他人说出来。我听到别人的指责就改正过来,就像是又得到了一位老师。假使自己没有这方面过错,即使自己不进行辩白,也一定有他人为自己辩解的。假若听到别人的指责就怒发冲冠,这就是又多了一种不接受批评的过失。

【原文】

只一个贪爱心,第一可贱可耻。羊马之于水草,蝇蚁之于腥膻,蜣螂之于积粪,都是这个念头。是以君子制欲。

【译文】

只要存有贪婪心念,就是最可耻、最卑贱的人。羊、马对于水草,苍蝇、蚂蚁对腥膻的东西,蜣螂对于粪便,都怀有贪得无厌的欲念。因此君子应该自我克制,杜绝贪欲。

【原文】

浑身都遮盖得,惟有面目不可掩。面目者,心之证也。即有厚貌者,率然难做预备,不觉心中事都发生在面目上,故君子无愧于心则作答。中心之达达以此也,肺肝之视视以此也。此修己者之所畏也。

【译文】

浑身上下都可以用衣服遮盖起来,惟独只有面不能够遮住。面目就是心灵的印证。即便有厚道、老实的面貌,突然间没有准备的时候,心中所想的事情就会不自觉地在面目表情上反映出来。所以君子内心无愧面部就没有异常的表情。心中的想法表露在面容上,肺腑的见解也流露在面容上,这是修身养性的人所应该注意的。

【原文】

世有十二态,君子免焉:无武人之态(粗豪),无妇人之态(柔懦),无儿女之态(娇稚),无市井之态(贪鄙),无俗子之态(庸陋),无荡子之态(儇佻),无优伶之态(滑稽),无间阎之态(村野),无堂下人之态(局促),无婢子之态(卑谄),无侦谍之态(诡暗),无商贾之态(乎售)。

【译文】

世界上有十二种姿态,是君子应该免除的:粗鲁豪放的武夫姿态,柔弱无能的女人姿态,幼稚娇惯的儿女姿态,贪婪鄙俗的市井小人的姿态,庸俗卑鄙的俗人姿态,轻浮放纵的浪荡弟子姿态,滑稽可笑的优伶姿态,野蛮粗鲁的里巷村野之人的姿态,拘谨紧张的堂下之人的姿态,谄媚卑下的婢女姿态,狡猾奸诈的奸贼姿态,炫耀吹嘘的商人姿态。

【原文】

君子有过不辞谤,无过不反谤,共过不推谤。谤无所损于君子也。

【译文】

君子有过失的时候从不推卸他人的指责,没有过错时对指责有误的人也不反唇相讥,与别人共同犯有错误时也不推脱责任。指责对于君子是没有丝毫损伤的。

【原文】

心无留言,言无择人,虽露肺肝,君子不取也。彼固自以为光明矣,君子何尝不光明?自不轻言,言则心口如一耳。

【译文】

心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,不有所保留,谈话也不选择对象,即使是肺腑的真言也说出来,这不是君子的行为。那些说话的人自以为光明磊落,然而君子又何尝不是光明磊落呢?自己不轻易说话,一旦开口说话就要做到心口一致。

【原文】

恒言“疏懒勤谨”,此四字每相因。懒生疏,谨自勤。圣贤之身岂生而恶逸好劳哉?知天下皆惰漫则百务废弛,而乱之随之矣。先正云:古之圣贤未尝不以怠惰荒宁为惧,勤励不息自强。曰惧,日强而圣贤之惰见矣,所谓忧勤惕励者也。惟恍故勤、惟惕故励。

【译文】

常常有言“疏懒勤谨”四个字,这四个字总是互相影响的。懒是由疏产生的,谨来自于勤。圣哲贤士的身躯难道生下来就不愿意享乐而喜好劳作吗?只是因为他们懂得世上人懒惰散慢就会导致百业荒废松驰,随之而来的将是混乱不堪。前代的贤哲说:古代的圣贤没有不把懒惰懈怠看作是十分可怕的事,勤奋惕励而自强不息。日日担心,时时自强不息,因而圣贤的情感就显露了出来,这就是称做“忧勤惕励”的人。只有忧虑才会勤奋,只有警惕才能不断地自我勉励。

【原文】

不善之名,每成于一事,后有诸长,不能掩也,而惟一不善传。君子之动可不慎与?

【译文】

不好的名声,每每是因为干了一件坏事而形成的。以后即使干了许多善事,都无法掩饰这个坏名声,善名不能传播,惟独只有这不好的坏名声,却传得很远。所以君子的一举一动,难道可以不慎重吗?

【原文】

既做人在世间,便要劲爽爽立铮铮的。若如春蚓秋蛇,风花雨絮,一生靠人作骨,恰似世上多了这个人。

【译文】

既然在人世间生存,就蓬勃奋发,铮铮顶立。假如像春天的蚯蚓,秋后的蛇,风中的落花,雨中的飘絮,一生都靠他人作为自己的主心骨,这样的人就好像是世界上多余的。

【原文】

言语之恶,莫大于造诬;行事之恶,莫大于苛刻;心术之恶,莫大于深险。

【译文】

言语最可恶的,莫过于造谣诬蔑;行事最可恶的,莫过于苛求刻薄;心术最可恶的,莫过于深沉而又阴险。

【原文】

君子之出言也,如啬夫之用财;见义也,如贪夫之趋利。

【译文】

君子讲话的时候,要像吝啬的人用钱那样节省小心;君子对于礼义,应像贪婪之徒追求利益那样死活不顾。

【原文】

清者浊所妒也,而又激之浅乎?其为量矣。是故君子于己讳美,于人藏疾。若有激浊之任者,不害其为分晓。

【译文】

清廉的人被昏浊的人所嫉妒,那又是什么激起了昏浊的人浅薄之心呢?那就是人的肚量。所以君子对自身的美忌讳不谈,对于别人的缺点则包容不说。假若有人想把水搅浑,也并不会妨碍事实的分明晓白。

【原文】

处身不妨于薄,待人不妨于厚。责己不妨于厚,责人不妨于薄。

【译文】

不妨对自己刻薄一些,不妨对他人宽厚一些。不妨多责备些自己,不妨少责备些他人。

【原文】

坐于广众之中,四顾而后语,不先声,不扬声,不独声。

【译文】

就坐于大庭广众之中,说话之时应环顾四周后才能张口,而且不应该抢先说话,不应该大声说话,不应该自顾自说话。

【原文】

苦处是正容谨节,乐处是手舞足蹈。这个乐处又从那苦处来。

【译文】

端庄严谨,恭守礼义是最痛苦的事;手舞足蹈是最快乐的事。

而手舞足蹈的快乐正是从那严谨端庄的痛苦中得来的。

【原文】

有过是一过,不肯认过又是一过。一认则两过都无,一不认则两过不免。彼强辩以饰非者,果何为也?

【译文】

有过错是一种过错,而有过却不肯承认又是一种过错。承认过失就两种过失都没有了,一旦不承认那么两种过失都存在。那些以强词夺理来掩饰自己过失的人,他们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?

【原文】

一友与人争,而历指其短。予日:“于十分中,君有一分不是否?”友日:“我难说没一二分。”予日:“且将这一二分都没了才好责人。”

【译文】

有位朋友同别人发生争执时,把对方的短处都历数了出来。我说:“如果将你的行为分为十分,你是否有一分的错误?”朋友回答说:“很难说我没有一、二分错误。”我就告诫他说:“暂且把这一、二分错误都改正后再去责备别人。”

【原文】

吾观于射,而知言行矣。夫射审而后发,有定见也;满而后发,有定力也。夫言能审满,则言无不中;行能审满,则行无不得。今之言行皆乱放矢也,即中幸耳。

【译文】

我在观看他人射箭之后,感悟到言行的道理。射箭时先要审度然后才射箭,这就是先要有坚定的见识;拉满了弓以后才将箭射出,这就要有坚定的力量。如果说话能审慎周全,那么就没有不中肯的地方;行动若能审慎周全,就没有不成功的事。当今的人说话行事都杂乱无章,即便正确也只是偶然侥幸所碍。

【原文】

天相反者大相似,此理势之自然也。故怒极则笑,喜极则悲。

【译文】

凡事到了极点与相反的方面有相似之处,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。所以愤怒到了极点就会大笑,欢喜极度就会悲泣。

【原文】

磨砖砌壁不除以垩,恶掩其真也。一垩则人谓粪土之墙矣。

凡外饰者,皆内不是者。至道无言,至言无文,至文无法。

【译文】

瓦工磨砖砌墙不用白粉涂刷,是因为厌恶白垩掩盖了砖墙的本来面目。一旦用了白垩人们就会说是粪土墙了。凡是在外表极力装饰的,都是因为内部有所欠缺。至深的道理不能用语言来表达,高明的语言不能用文字来表达,最好的文章没有章法限制。

【原文】

学者事事要自责,慎无责人。人不可我意,自是我无量;我不可人意,自是我无能。时时自反,才德无不进之理。

【译文】

学者应该每件事都要反省自己,而对他人的指责要谨慎小心。他人不中我的意,只能说是自己没有涵养;我不中别人的意,只能说是自己没有才干。时时刻刻地自我反省,才能和品德没有不进步的道理。

【原文】

枕席之言,房闼之行,通乎四海。墙卑室浅者无论,即宫禁之深严,无有言而不知、动而不闻者。士君子不爱名节则已,如有一毫自好之心,幽独自言动不可慎与?

【译文】

在枕席边所说的话,在自己屋内的一行一动,可以传播天下。且不说墙低屋小的民宅,即便是戒备禁严的宫室,也没有什么不知道的话,没有不被知道的行为。贤士君子不爱惜自己的名节就算了,如果有一丝一毫的自尊自爱的心,就不能不对独处的言行举止慎重一些。

【原文】

入庙不期敬而自敬,入朝不期肃而自肃,是以君子慎所入也。见严师则收敛,见狎友则放恣,是以君子之慎所接也。

【译文】

进入寺庙的时候恭敬之心自然而然地升起,进入朝堂的时候肃然之心自然而然地升起。所以君子对自己所进入的地方十分谨慎郑重。见到严师就会收敛,见到亲密的朋友就随便放肆,这是君子应该慎重的地方。

【原文】

《氓》之诗,悔恨之极也,可为士君子殷鉴,当三复之。唐诗有云:“雨落不上天,水覆难再收。”又近世有一偶云“一失脚为千古恨,再回头是百年身。”此语是道《氓》诗心事,其日亦为己焉哉。所谓何嗟及矣,无可奈何之辞也。

【译文】

《氓》这首诗,表明的是非常悔恨的心迹,可以作为贤士君子的镜子,应该反复阅读,再三体会其中的内涵。唐诗说:“雨落不上天,水覆难再收。”同时近代也有一句与之吻合:“一失脚为千古恨,再回头是百年身。”这句话说出了《氓》诗的真正内涵,它们所说的也是一样的道理,这就是后悔莫及,无可奈何一类的话。

【原文】

谨言慎动,省事清心,与世无碍,与人无求,此谓小跳脱。

【译文】

说话谨慎,行动小心,行事三思,清心寡欲,与世无争,对人无苛求,这就叫作小的洒脱。

【原文】

身要严重,意要安定,色要温雅,气要和平,语要简切,心要慈祥,志要果毅,机要缜密。

【译文】

立身要庄重严谨,意志要沉着坚定,态度要温文尔雅,气度要平静和悦,语言要简约贴切,心境要仁慈安祥,意志要果敢刚毅,心术要谨慎周密。

【原文】

四十以前养得定,则老而愈坚;养不定,则老而愈坏,百年实难。是以君子进德修业贵及时也。

【译文】

四十岁之前如果能培养出坚定的信念,那么年龄越大信念越坚定;如果四十岁之前信念仍不坚定,那么越是年老信念更加不坚定,人生百年也是很难做到的。所以修身养性贵在及时。

【原文】

不能长进,只为昏弱两字所苦。昏宜静以澄神,神走则渐精明;弱它奋以养气,气壮则渐强健。

【译文】

人不能有所进步的原因,就是因为被“昏弱”两个字所害的。昏庸,就应该保持宁静以澄清神志,神志安定了,那么就会逐渐变得精明;孱弱,就应该努力培养元气,元气充足了就会逐渐变得强壮了。

【原文】

进道入德莫要于有恒。有恒则不必欲速,不必助长,优优渐渐自到神圣地位。

【译文】

进行道德修养,最重要的莫过于有恒心。有了恒心,就不会急于求成,也就不会揠苗助长,就会悠闲自得,逐渐深入,达到道德的神圣境界。

【原文】

士君子只求四真:真心、真口、真耳、真眼。真心,无异念;真口,无杂语;真耳,无邪闻;真眼,无错识。

【译文】

士人君子只要求在四个方面真切:心真、口真、耳真、眼真。心真,就是要没有邪妄的念头;口真,就是要没有闲语杂言;耳真,就是要没有邪诞的听闻;眼真,就是要没有错误的认识。

【原文】

愚者人笑之,聪明者人疑之。聪明而愚,其大智也。《诗》云“靡哲不愚”则知不愚非哲也。

【译文】

愚蠢的人常常遭到他人的讥笑,聪明的人常常遭到他人的怀疑。聪明而表面为愚蠢,那就是有大智的人。《诗经》说:“靡哲不愚”,从而知道没有表面的愚蠢不能成为哲人。

【原文】

余日日有过,然过发吾心,如清水之鱼,才发即见,小发即觉,所以率不得遂其豪悍,至流浪不可收拾者。胸中是非,原生有以照之也。所以常发者何也?只是心不存,养不定。

【译文】

每天我都有过失,然而只要过失是产生于内心,就象水中的游鱼,刚一产生就能看出。小过失一产生就觉察了,所以才不会变成大过失,以至发展为不可收拾的地步。心中的是非,原本是应该有所感觉的。之所以常犯过失是什么缘故呢?只是因为没有留心,修养不够坚定。

【原文】

才为不善,怕污了名儿,此是徇外心,尚可瞒了,还是要做;才为不善,怕污了身子,此是为己心,即人不知,或为人疑谤,都不照管。是故欺大庭易,欺屋漏难;欺屋漏易,欺方寸难。

【译文】

刚做了坏事,担心玷污了名声,这是顾虑外人的评价,然而只要能够瞒过别人,就还会继续作恶;刚做了坏事,担心玷污了自身,这是为自己着想的缘故,即便别人不知道,或遭到别人猜疑诽谤,都不改变自己的原则。因此在大庭广众中欺骗容易,在屋中自我欺骗难;在屋中自我欺骗容易,而欺骗自己的心最难。

【原文】

吾辈终日不长进处,只是个怨尤两字,全不反已。圣贤学问。只是个自责自尽,自责自尽之道原无边界,亦无尽头。若完了自家分散,还是听其在天在人,不敢怨尤。况自家举动又多鬼责人非底罪过,却敢怨尤耶?以是知自责自尽底人,决不怨尤,决不肯自责自尽。吾辈不可不自家一照看,才照看,信知无人待我原不薄,恶只是我多渐负处。

【译文】

我们这些人,长时间没有任何进步,就是因为“怨尤”两个字的缘故,全没有自我的反省。圣贤的学问,就是在于自责自尽。自责自尽的方法原本没有界限,也没有尽头。假若自己认为做到了,还要听一听上天和众人的意见,而不敢存在怨天尤人的想法。更何况自己的举动中有许多背后议论他人是非的罪过,又怎么敢怨尤呢?凭这些就知道自责自尽的人,决不有所怨尤。而怨天尤人的人也决不肯自责自尽。我们这些人不能不自我反省一番。只要自我反省,就能懂得天道正义对待自己并不薄,而只是因为自己有很多惭愧的地方。

【原文】

懒散二字,立身之贼也。千德万业,日怠废而无成;千恶万恶,目横恣而无利,皆此二字为之。西晋仇礼法而乐豪乱,病本正在此安肆日偷。安肆,懒散之谓也。此圣贤之大戒也。什么降伏得此二字,日勤慎。勤慎者,敬之谓也。

【译文】

“懒散”这两个字,是立身处世的大敌。各种德业,整天懈怠和荒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;各种罪恶,整天横行恣肆就没有办法节制约束,这都是因为“懒散”二字造成的。西晋时期仇视礼法而崇尚豪放,毛病就出在安逸肆意、整日偷闲上。所谓安肆,也就是懒散。这是圣贤最需戒除的。那么用什么能够克服这两个字呢?只有天天勤慎。所谓勤慎,也就是敬畏的意思。

【原文】

慎者之有余,足以及人;不慎者之所积,不能保身。

【译文】

谨慎的人拥有余力,足够帮助他人;不谨慎的人将所有的积累起来,也不能保全自身。

【原文】

人不自爱,则无所不为;过于自爱,则一无可为。自爱者,先占名,实利于天下国家,而迹不足以向其心则不为;自爱者,先占利,有利于天下国家,而有损于富贵利达则不为。上之者即不为富贵利达,而有累于身家妻子则不为。天下事待其名利两全而后为之,则所为者无几矣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人不自爱,那么什么事都敢做;而过份自爱,就会一事无成。自爱的人中,首先占有名声的,实际上对天下国家有利。然而对于那些不符合心意的事却不去做;自爱的人中,首先占有利禄的,对天下国家也有利,然而对于那些损害自己富贵腾达的事却不去做。比这好一点的,即不为富贵腾达,而对于可能牵累自身或妻儿的事也不去做。天下的事情如果要等到名利双收才去做的话,那么可以做的事也就没有多少了。

【原文】

与其喜闻人之过,不若喜闻己之过;与其乐道己之善,不若乐道人之善。

【译文】

与其喜欢打听他人的过错,不如好好听听自己的过失;与其津津乐道自己的善举,不如称赞他人的善行。

【原文】

口之罪大于百体,一进去百川灌不满,一出来万马追不回。

【译文】

口舌的罪恶其大无比,上百条河流灌进去都不能灌满;一旦言语出口,就是万马也难以追回。

【原文】

认得真了,便要不俟终日,坐以待旦,成功而后止。

【译文】

假如真正看准了目标,就不要坐以等待,虚度时光,而应该是迫不及待,没有成功绝不罢休。

【原文】

人生天地间,要做有益于世底人。纵没这心肠,这本事,也休作有损于世底人。

【译文】

人在天地间生存,就应该做个有益于社会的人;即使没有这种志向,这样本领,至少也不能做有损于社会的人。

【原文】

说话如文字,字在心头打点过,是心为草稿而口誊真也。犹不能无过,而况由易之言,真是病狂丧心者。

【译文】

说话应如同写文章一样,先要在心中进行思考。这就是在心中打了草稿,然后嘴中如实地说出来。这样也不能保证没有过失。更何况随口轻易说出的话,那真是丧心病狂的人。

【原文】

心不坚确,志不奋扬,力不勇猛,而欲德义改过,虽千悔万悔,竟无补于分毫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信念不坚定,志气不振奋,力量不勇猛,却又想增进德行改正错误,即使是悔恨万分,也终究对事情没有丝毫益处。

【原文】

福莫美于安常,祸莫危于盛满。天地间万物万事未有盛满而不衰者也。而盛满各有分量,惟智者能知之,是故卮以一勺为满,瓮以数石为盛满;有瓮之容而怀勺之惧,则庆有余矣。

【译文】

最大的幸福莫过于平安寻常,最大的灾祸莫过于盛名累累,天地间万事万物没有盛满也就不会衰败。然而盛满有一定量的标准,惟有聪明的人能够知道它。所以酒杯以一勺为盛满,大瓮以数石为盛满;而人必须有瓮的容量,有杯勺的警惕,那么就庆幸留有余地了。

【原文】

闺门之事可传,而后知君子之家法矣;近习之人起敬,而后知君子之身法矣。其作用处只是无不敬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闺阁门风谨慎,美名远扬,那么就可以知道君子的治家之法了;只有身边左右亲近的人都肃然起敬,才能知道君子的自我修养了。其重要的地方就在于没有不虔敬的。

【原文】

各自责,则天清地宁;各相责,则天翻地覆。

【译文】

只要每个人都能自责,那么就会天清地宁;如果人人都相互责备,那么就会天翻地覆。

【原文】

不逐物是大雄力量,学者第一工夫全在这里做。

【译文】

不随波逐流是坚强的意志,治学人的首要工夫应从这里开始。

【原文】

清无事澄,浊降则自清;礼无事复,己克则自复。去了病,便是好人;去了云,便是晴天。

【译文】

清白就自然不需要澄清,浑浊降下的时候就自然会清澈;礼仪没有必要去恢复,克制自己礼仪自然就恢复了。除去了疾病,身体就会健康。除去了云彩,天空就会一片晴朗。

【原文】

受不得诬谤,只是无识度。除是当罪临刑,不得含冤而死,须是辨明。若污蔑名行,闲言长语,愈辨则愈加,徒自愤懑耳。不若付之忘言,久则明也。得不明也,得自有天在耳。

【译文】

不能忍受他人的诬蔑诽谤,只是由于没有见识度量。除非是判罪即将处死,不能含冤死去,就必须加以辩解明白。假若是污蔑自己的名誉行为,那些闲言碎语越是辩解就越来越多,只不过是自己增加愤懑而已。不如置之不理,久后就自然能澄清。即使不能澄清,也自然有苍天在上。

【原文】

作一节之士也要成章,不成章便是苗而不秀。

【译文】

即使做恪守小节的人,也要顺其自然,不能顺其自然就好像是没有结果实的禾苗。

【原文】

不患无人所莫知之显名,而患有人所不知隐恶。显名虽著远迩,而隐恶获罪神明。省躬者惧之。

【译文】

不担心没有人所共知的显赫名声,而担心有他人不知的隐藏很深的邪恶念头。名声再显赫对自身也没有什么益处,而隐藏的恶念会得罪神明。这是自我反省的人所畏惧的事。

【原文】

蹈邪僻,则肆志抗颜略无所忌;由义礼,则羞头愧面若无以容。此愚不肖之恒态,而士君子之大耻也。

【译文】

偶尔干些邪恶乖僻的事,久了就会傲慢放纵肆无忌惮;遵守礼义的时候,就羞头愧面无地自容。这是愚昧不肖之徒的一般姿态,而在贤士君子看来是奇耻大辱。

《问学章》

【原文】

学必相讲而后明,讲必相直而后尽。孔门师友不厌穷问极言,不相然诺承顺,所谓审问明辨也。故当其时,道学大明,如拔云拔雾,白日青天,无纤毫障蔽。讲学须要如此,无坚自是之心,恶人相直也。

【译文】

学习必定要先讲解而后才会明白,讲解必须开诚布公而后才能详尽细致。孔子学门的老师、学友不厌其烦询问讨论,互相之间从不敷衍顺从,这就是所说的通过问答就更加明白事理了。所以在那个时候,道学大放异彩,如同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白曰,没有丝毫遮蔽。讲解学问必须这样,没有固执己见之心,没有反感他人坦诚而言的念头。

【原文】

熟思审处,此四字德业之首务;锐意极力,此四字德业之要务;有渐无已,此四字德业之成务;深忧过计,此四字德业之终务。

【译文】

德业的首要任务概括为四个字是:熟思审处;德业的重要任务概括为四个字是:锐意极力;德业的成就取得概括为四个字是:循序渐进;德业的最终任务概括为四个字是:深思熟虑。

【原文】

读书人最怕诵底是古人语,做底是自家人。这等读书虽闭户十年,破卷五车,成什么用。

【译文】

读书人最忌讳的是读了古人的训导,却依然我行我素。象这种读书方式,即使潜学十年,读破五车书,又有什么用呢?

【原文】

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。世之所抵死奔走者,皆假也。万古惟有真之一字磨灭不了,盖藏不了。此鬼神之所把握,风雷之所呵护;天地无此不能化育,圣人无此不能参赞;朽腐得此可为神奇,鸟兽得此可为精怪。道也者,道此也;学也者,学此也。

【译文】

能够辨别真假,是一门很深的学问。世上拼命奔波劳碌的人,都是虚假的。只有一个“真”字是亘古不会磨灭,永远无法掩盖。它是由鬼神来把握,由风雷来呵护;天地没有它,就不能化生养育,圣人没有它就不能参省万事万物;朽腐的东西得到它就可以化为神奇,乌兽得到它可以变化为精怪。所谓道,就是说这些;所谓学,也是学习这些。

【原文】

不由心上做出,此是喷叶学问;不在独中慎起,此是洗面工夫,成得甚事?

【译文】

不是从内心悟出来的学问,这是喷枝修叶般的学问;不是由自己独到的见解得出的学问,这是洗脸般工夫,能办得成什么事呢?

【原文】

天地万物只是个渐,理气原如此,虽欲不渐不得。而世儒好讲一顿字,便是无根学问。

【译文】

天地万物都是逐渐形成的,理与气本来也是这样,即使快速也是不行的。然而世间儒生却喜欢讲一个“顿”字,其实那不过是没有根基的学问。

【原文】

我信得过我,人未必信得过我,故君子避嫌。若以正大光明之心如青天白日,又以至诚恻怛之意如火热水寒,何嫌之可避?故君子学问第一要体信,只信了,天下无些子事。

【译文】

自己能信得过自己,但别人未必信得过自己,所以君子应该杜绝怀疑。如果胸襟像青天白曰般光明正大,或像火热水寒一样有坦白诚挚的心意,还有什么嫌疑可避?所以君子做学问的时候首先要认识信任的重要性,只要有信任,天下一切事情都好办了。

【原文】

心术、学术、政术。此三者不可不辨也。心术要辨个诚伪,学术要辨个邪正,政术要辨个王伯,总是心术诚了,别个再不差。

【译文】

心术、学术、政术,这三者不能不辨别清楚。心术应该辨别其真诚和虚伪;学术要辨别其邪恶与正善;政术要辨别其君王或臣属。总的来说,只要心术诚实,其它的也就不会有偏差。

【原文】

圣门学问要诀,只是不做贼就好。或问之。日:“做贼是个自欺心,自利心,学者于此二心,一毫摆脱不尽,与做贼何异?”

【译文】

圣人门派做学问的要诀,就是要求人们不“做贼”就行。也许有人问此话何讲,回答是:“做贼就是自己欺骗自己,自私自利,在这两方面,学者若不能完全摆脱,同做贼有什么不同呢?”

【原文】

理以心得为精,故当沉潜,不然,耳边口头也;事以典故为据,故当博洽,不然臆说杜撰也。

【译文】

道理以心领神会为其精要,所以应当潜心思考。否则,一切都只能浮于听闻言谈;事实是以典故为依据,所以应当广博恰合,否则,只能是凭空臆造,杜撰的东西。

【原文】

劝学者,歆之以名利;劝善者,歆之以福祥。哀哉!

【译文】

劝学的人常以名誉利禄来诱惑人;劝行善的人常以幸福吉祥来诱惑人,可悲啊!

【原文】

圣人以见义不为属无勇,世儒以知而不行属无知。圣人体道有三达德,日:智、仁、勇。世儒日知行。只是一个不知,谁说得是?愚谓自道统初开,工夫就是两项,日惟精察之也,日惟守之一也。千圣授圣,惟此一道。盖不精则为孟浪之守,不一则为想象之知。日思、日学、日致知,日力行,日至明,日至健,日问察,日用中,日择乎中庸,服庸勿失,日非知之难,惟行之艰,日非苟知之。亦允蹈之,日知及之、仁守之,日不明乎善不诚乎身。

【译文】

圣人把见义不为归为无勇一类,世间的儒生把知而不行归为无知一类。圣人体察道有三种大的品德,叫:智、仁、勇。世间的儒生只谈知与行。可是一个都不知道,谁说的对呢?我认为自从道德观念产生以来,为道的工夫就只有二项,一是精明体察,一是专一坚守。所有的圣人传授坚持的,惟独只有这个原则。假如不精辨明察就是鲁莽的行为,不专一就是凭借想象而已:因此要思考,勤学习,以增进知识;要努力实行,达到明辨,趋于完善;要不耻下问,用心体察,坚持不偏不倚,坚守中庸,服膺中庸就不会有过失。要知道知并不难而行动难,不要因为已知就为之满足,而要不断前进。既然有了知就要坚守不变,没有明辨仁善就达不到真诚的境界。

【原文】

自德性中来,生死不变;自识见中来,则有时变矣。故君子以识见养德性,德性坚定则可生可死。

【译文】

如果是从德性中产生的东西,就是生死都不会变化;如果是从见识得来的,就会有时发生变化。所以君子用见识来加强德性的修养,只要德性坚定,那么生死就能自由操纵了。

【原文】

学问之功,生知圣人亦不敢废。不从学问中来,任从有掀天揭地事业,都是气质作用。气象岂不炫赫可观,一入圣贤秤尺,坐定不妥贴。学问之要如何?随事用中而已。

【译文】

学问的功夫,即使是生来就知的圣人也不敢将其荒废。倘若不是从学问出发,任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,也不过是气质的作用而已。宏伟的事业看起来不能不炫赫可观,但是放到圣人的天平上,一定有不妥贴的地方。学问的关键是什么?凡事都要坚持中庸。

【原文】

学者,穷经博古,涉事筹今,只见日之不足,惟恐一登荐举,不能有所建树。仕者,修政立事,涉世安民;只见日之不足,惟恐一旦升迁,不获竟其施为。此时确实心肠,真正学问,为学为政之得真味也。

【译文】

学者即使读尽经史,博古通今,涉略世事,谋筹时政,然而仍担心时间不够,惟恐一旦举荐为官,不能够有所建树;做官的修治政事,安抚民众,只担心时间不够,惟恐一旦升任,不能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。这时的心肠才是真正实在的心肠。真正的学问,就是不管是进学还是从政都要有所作为。

【原文】

天下至精之理,至难之事,若以潜玩沉思求之,无厌无躁,虽中人以下,未有不得者。

【译文】

天下最为精辟的道理,最难达到的事情,如果能潜心研究探索,既不厌倦又不急躁,即使是智力中等以下的人,也没有不能够掌握办到的。

【原文】

读书能使人寡过,不犯明理。此心日与道俱,邪念自不得乘之。

【译文】

读书能使人少犯错误,也能使人不违犯明白的道理。这是因为,每天心境与道同在,邪思杂念就无机可乘了。

【原文】

无所为而为,这五字是圣学根源,学者入门念头就要在这上做。今人说话第二三句便落在有所为上来,只为毁誉利害心脱不去,开口便是如此。

【译文】

无所为而为,这五个字是圣学的核心思想。学者在入门的时候就要坚持这种思想。当今的人几句话就落到有所作为的话题上来了。正是因为不能摆脱毁誉得失之心,所以只要一开口就是这样。

【原文】

己所独知,尽是方便;人所不见,尽是自由。君子必就就然,细行必谨。小物不遗者,惧工夫之间断也,惧善念之停息了也,惧私欲之乘间也,惧自欺之萌蘖也,惧一事苟而其余皆苟也,惧闲居忽而大庭亦忽也。故广众者,幽独之证佐;言动者,意念之枝叶。意中过,独处疏。而十目十手能指视之者,枝叶、证佐上得之也。君子奈何其慢独?不然,苟且于人不见之时,而矜持于视尔友之际,岂得自然?岂能周悉?徒尔劳心,而慎独君子已见其肺肝矣。

【译文】

自己独自所知道,完全可以随心去做;别人不能见到,完全可以自由自在。然而君子却必定就就业业,在小节上谨慎小心,对些微小的事物也不疏忽遗漏,这是担心工夫间断了,担心善念停止了,担心私欲会乘隙侵入,担心自欺的念头重新萌发,担心一件事情苟且而其他的事都苟且,担心闲居时疏懒惯了而在正式场合也会疏懒。因此,在大庭广众之下可以看到独处时的行为;从言语和行为中,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意念的好坏;意念有过错,独处时疏懒,而众人都能看到,就是从上述情况中检验出来的。君子独处时怎么能怠慢呢?否则,在他人看不见的时候苟且行事,而在朋友面前故作端庄,怎能表现得自然呢?怎能表现得圆满呢?那只不过煞费苦心,徒劳无益罢了。独处谨慎的真正君子早已洞穿了他的肺腑。

【原文】

人生气质都有个好处,都有个不好处。学问之道无他,只是培养那自家好处,救正那自家不好处便了。

【译文】

一个人天生的气质既有好的一面,又有不好的一面。学问没有什么其它的道理,就是在于培养自己好的一面,纠正自己的不好的一面而已。

【原文】

这一口呼吸去,万古再无复返之理。呼吸暗积,不觉白头,静观君子所以抚髀而爱时也。然而爱时不同。富贵之士叹荣显之未极,功名之士叹事业之未成,放达之士恣情于酒以乐余年,贪鄙之士苦心于家以遗后嗣,然犹可取者,功名之士耳。彼三人者,何贵子爱时哉?惟知道君子忧年数之日促,叹义理之无穷,天生此身无以称塞,诚恐性分有缺,不能全归,错过一生也。此之谓真爱时。所谓此日不再得,此日足可惜者,皆救火追亡之念,践形尽性之心也。呜呼!不患无时,而患弃时。苛不弃时,而此心快足,虽夕死何恨?不然,即百岁,幸生也。

【译文】

呼吸一旦停止了,就永远也没有复回的道理。光阴流逝日积月累,不知不觉中人的头发就变白了。正因为如此,通过静心观察,我们就可以看到君子抚摸髀肉增厚进而倍加珍惜时间、然而珍惜时光也各不相同。富贵的人叹息其荣华富贵没有达到极点;求取功名的人叹息他自己的事业没有完成;放浪形骸的人沉湎于酒色中来消磨时光;贪婪鄙陋的人苦心经营家产来留给子孙后代。然而他们当中比较可取的一种,就是求取功名的人。其他三种人,为了那样的目的而珍惜时光有什么可贵的呢?只有君子担忧时光瞬间即逝,感叹义理没有穷尽,惟恐这一生虚度,十分担心德性有所欠缺,在辞世前不能达到尽善尽美,错过一生,这才可以称为真正的珍惜时光。所谓今日不再来,应该珍惜今日时光,都是如同救火和追逐逃亡的紧迫念头,实现人性完美的心愿。唉!不怕没有时间,就怕放弃荒废时间。假如没有浪费时间,自己的心中就十分快乐满足,即使马上死去又有什么遗憾呢?否则,即使长命百岁,也只不过是虚掷光阴罢了。

【原文】

身不修而惴惴焉,毁誉之是恤;学不进而汲汲焉,荣辱之是忧,此学者之通病也。

【译文】

不加强自己身心修养而整日惴惴不安,是担心别人的褒贬;自己不努力学习而整天忧心忡忡,是担心自身的荣辱,这是学者的通病。

【原文】

冰见烈火,吾知其易易也,然面以炽炭铄坚冰,必舒徐而后尽;尽为寒冰,又必待舒徐而后温;温为沸汤,又必待舒徐而后竭。夫学岂有速化之理哉?是故善学者无躁心,有事勿忘从容以俟之而已。

【译文】

坚冰遇见烈火,我知道它是很容易被融化的。然而若用炽热的炭火来熔化坚冰,就必定是慢慢地融化直至熔尽;融化的水十分寒冷,又必须经过缓慢的加温过程;加温后逐渐达到沸点。此后又要经历缓慢的过程才能蒸发枯竭,那么学业怎么有迅速成功的道理呢?所以善于学习的人没有急于求成的心念,而是从容不迫地等待着量的积累。

【原文】

与人为善,真是好念头。不知心无理路者,淡而不觉;道不相同者,拂而不入。强聒杂施,吾儒之戒也。孔子启愤、发悱、复三隅,中人以下不语上,岂是倦于侮人?谓两无益耳。故大声不烦奏,至教不苛传。

【译文】

与人为善,真是一个很好的念头。然而头脑没有理路的人却不懂得这一道理,对他人冷淡而没有感情。道不相同的人,拂逆他人的观点听不进去。强行对他们反复劝戒和施行各种手段,这是儒家应该加以戒除的。孔子提出的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”;“中人以下不可语上”,这难道不是叫诲人不倦吗?这就是说对双方都是没有益处。因此美妙的乐章用不着多奏,深奥的教义传授不能苛刻。

【原文】

学识一分不到,使有一分遮障。譬之掘河分隔,一界土不通,便是一段流不去,须是冲开,要一点碍不得。涵养一分不到,便有一分气质。譬之烧炭成熟,一分木未透,便是一分烟不止。须待灼透,要一点烟不得。

【译文】

学识有一分欠缺,就会有一分的障碍。用分界挖河作譬,有一段界土没有挖开,那一段水就流不过去,必须将它冲开,要一点障碍也不留。涵养有一分欠缺,就留下一分差的气质。用烧木炭作譬,有一分木头没有烧透,就仍会冒烟,必须将它烧透,不留一点烟才行。

【原文】

恒言平稳二字极可玩。盖天下之事,惟平则稳,行险亦有得的,终是不稳。故君子居易。

【译文】

人们常说的“平稳”二字,实在可以让人很好琢磨。因为天下的事,只有平和才能稳妥。冒险蛮干也有成功的时候,但终究不稳当可靠。因此君子以平稳来处事。

【原文】

正门学脉切近精实,旁门学脉奇持玄远;正门工夫戒慎恐惧,旁门工夫旷大逍遥;正门宗旨渐次;旁门宗旨径顿;正门造诣俟其自然,旁门造诣矫揉造作。

【译文】

正宗学派学问脉络平易务实,旁门左道学问脉络玄虚浮幻;正宗学派的治学方法谨慎小心,旁门左道的方法空旷逍遥;正宗学派的治学宗旨主张循序渐进,旁门左道主张另辟捷径而顿悟;正宗学派的造诣在乎顺其自然,旁门左道的造诣在于矫揉造作。

【原文】

学问博识强记易,会通解悟难。会通到天地万物,解悟到幽明古今无间尤为难。

【译文】

在治学方面,博闻强记容易,融会贯通解惑领悟就很难。而融会天地万物,领悟深奥与明白的事理、历史与现实的东西,使之没有间隙就更困难了。

【原文】

无慎独工夫,不是真学问;无大庭效验,不是真慎独。终日晓哓,只是口头禅耳。

【译文】

没有独处时的谨慎不苟,就得不到真正的学问;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的验证,就不是真正的谨慎独处。整天唠唠叨叨,只不过是口头禅而已。

【原文】

上达无一顿底。一事有一事之上达,如洒扫应对。食息起居,皆有精义入神处。一步有一步上达,到有恒处达君子,到君子处达圣人,到汤、武圣人达尧、舜。尧、舜自视亦有上达,自叹不如无怀葛天之世矣。

【译文】

学习的深入没有一蹴而就的。每一件事有每一件事深入的方法。像洒水扫地,待人接物,饮食起居,都有各自独特的方法:每一阶段有每一阶段深入的目标。以普通人到君子,从君子到圣人,到商汤王、周武王以至到舜、尧那样的人。即使是尧、舜,在他们看来也有上达的目标,那就是自叹不如葛天氏、无怀氏那样有自然淳朴的理想世界。

【原文】

学者不长进病根,只在护短。闻一善言,不知不肯问;理有所疑,对人不肯问,恐人笑己之不知也。孔夫子不耻下问,今也耻上问。颜子以能问不能,今也以不能不问能。若怕人笑,比德山棒,临济唱,法坛对众,如何承受。这般护短,到底成个人笑之人,一笑之耻,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?儿曹戒之。

【译文】

学者没有进步,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掩饰自己的短处。听到一句仁善的话,即使不懂也不去问别人。对道理有疑惑之处,也不肯去向他人请教,惟恐他人嘲笑自己没有知识。孔夫子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求教为耻辱,现在的人们却把向自己地位高的人求教也看作耻辱。颜回以自己所能去请教不能者,当今的人有自己所不能的却不去请教能者,而去和有道的高僧相比,在达摩的讲台上呼唱,人们怎么能接受这种事实呢?像这样掩饰自己的短处,到头来仍不免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,难道为了避免他人一次嘲笑的耻辱,而自己终身被他人嘲笑就不感到羞耻吗?后代的人们应该以此为戒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